中国安防行业网

首页 > 专家论文 > 正文

浅谈入侵探测报警技术的发展趋势
2012/3/14 13:51:00   中国安防行业网      关键字:入侵探测,报警技术,发展趋势      浏览量:
本文对入侵探测报警技术及创新进行了阐述,并对入侵探测报警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见解。

    简单的串接、并接组合,可以提高系统的探测几率、也可以降低漏报率,但会增加误报率。显然,多线制报警控制器只能把组合起来的几个探测器视为一个探测器(防范区);总线制报警系统,如果对组合内的每一个探测器都赋予一个地址码,系统就可识别每一个探测器的报警,综合起来可具有判断报警真伪的智能化功能。

    二、入侵探测报警技术创新

    入侵探测需要快速响应实时入侵事件,因此优秀的防盗报警产品应该在性能和可靠性两方面寻找平衡。

    (一)ATM专用智能视频报警产品

    具备智能识别技术的嵌入式硬盘录像机,是采用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新一代监控系统,内置高性能的音、视频编解码芯片,集运动检测,运动跟踪,人脸识别,模式识别等多种前沿技术为一体,为入侵报警行为的分析探测提供新的解决办法,现阶段主要被用在金融安全防范领域。如目前在中国银行及各大商业银行采用的TS2302型ATM专用智能识别硬盘录像机主要应用AVS/H.264视频编码技术和双码流技术,在完成对音、视频信号的采集、预览、压缩、存储、网传和回放等功能同时,针对ATM机应用的特殊需求,增加了对实时图像的智能处理、识别。目前,可以对物品遗留、人员进入、人员离开、键盘区域异常、卡口异常等异常或事件做出及时报警和触发录像,协助安全监控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并且可以对区域内做出人数统计。该类智能识别硬盘录像机的使用,可将事后报警提高到事前预警,大大减轻相关人员的压力。

    随着我国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监控场景的实时分析、报警、预警功能也必然会由金融领域发展到公安、政府部门、大型会场、航空、轨道交通、海运、邮政物流、监狱等众多高品质、高要求的视频监控领域及部门发挥作用。

    (二)视频报警控制器产品

    视频功能和报警功能的结合应用在报警类产品方面的另一个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能够实现视频监控与报警监控信息通信双路由视频报警监控器上。在报警发生时,可将警情同时上传给网络中心和接警中心,当一个路由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由不受影响,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同时根据现场的需要,将当时的场景、声音录像,供后续取证。防区的反应时间可设置,可根据不同的探测器设置不同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准确性。对于防区的属性、布撤防等操作,有多种支持模式,可以通过鼠标操作界面,案件编程,远程配置等方式实现,实现操作的易用性。

    该类型产品可满足不同用户对多路视频、多路音频和多路报警防区的差异性需求。存储方式亦可灵活选择,可使用小容量的SD卡存储数据,也可支持大容量的SATA硬盘方式存储数据。针对不同的企业网和个人用户,能够满足大型的视频报警联网系统、小型的联网系统、单独的非网络用户需求。

    (三)虚拟技术接警机

    传统的应用模式是当其中一个接警机出现故障,即将故障接警机关闭更换另一台接警机。但在关闭更换过程中,若有警情则有可能接收不到而延误接警处理,致使造成一定的损失。虚拟技术接警机可充分利用所有的线卡,除具有高安全性的网络监控外,还可支持双机热备份及热插拔。双机热备份可实现两个接警机无缝连接切换,即无需拆机即可进行转换;而热插拔技术则在出现故障时,可将接警机内部的卡直接抽取进行更换,无需断电,而无论进行哪个更换动作,该机自始自终都处于接警状态。

    (四)智能光幕探测器

    在探测器内部集成红外发射、接收2个透镜,向监控区域发射并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光束,通过分析监控区域信号强度发生变化判断是否报警。智能光幕探测器利用光学透镜分割技术可以形成多路光束组合,实现立体监控;还可通过人驻留时间长短设定,来智能地判断究竟是住户正常进出,还是外来者的侵犯。当住户正常进出时不会报警,但若外来者欲强制破门而入,则会发出报警。尤其人性化的是在联动强烈声光报警器前,探测器先进行小范围的语音警示以阻吓,这样不会因一触发就引发强烈的声光报警而影响到周围较多的人。智能光幕探测器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分辨静止物还是移动物、探测范围不受环境温度影响、报警时域长短可以设定、带有智能功能、误报率极低,能适用于人们对小周界的保护。

    (五)设备及管线巡检管理系统

    对水、电、煤、电信、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和大型生产型企业来说,数量众多的各类生产设施和长距离的管线是保证业务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如何确保其正常运行一直是管理者关心的一个重点。目前,对设施和管线的人工巡查是各行业普遍采用的主要运行维护方法之一,也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有力有段。但长期以来人工巡查的管理存在很多不足,如巡查质量无法有效控制,现场信息查询与保存的不便,设施及管线的运行信息没有有效地积累和利用,不利于设施和管线的运行维护。

[12 [3] [4

相关专题: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