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城市到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疑难与瓶颈
2017/6/16 09:02   中国安防行业网      关键字:平安,智慧,安全,数据,安企,安防      浏览量:
作为传统安防信息化集成商,如何正确思考智慧城市与平安城市的关系,从平安城市到智慧城市演变中对我们安防领域的影响,安防企业在这样的演变中有何竞争优势,建设疑难与瓶颈成为了广大安防企业都需要主动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以安防企业从业者的角度,从演变的过程和见微知著的角度来对上述这几个问题进行展开,谈一谈安防企业在智慧城市与平安城市建设中的演变中带来的优势与挑战。

近几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各级城市的智慧城市案例层出不穷,国家相关部委也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规范,标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与权威发布。“新型智慧城市”这一提法也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而逐步在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形成一种新思维,新路线。

作为传统安防信息化集成商,如何正确思考智慧城市与平安城市的关系,从平安城市到智慧城市演变中对我们安防领域的影响,安防企业在这样的演变中有何竞争优势,建设疑难与瓶颈成为了广大安防企业都需要主动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以安防企业从业者的角度,从演变的过程和见微知著的角度来对上述这几个问题进行展开,谈一谈安防企业在智慧城市与平安城市建设中的演变中带来的优势与挑战。

文/徐建明 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市场经理

    一、 智慧城市与平安城市的关系

可以不夸张的讲,中国平安城市建设造就了中国的安防企业现在的行业体量和业绩成果。在这一波平安城市建设浪潮中,中国安防企业显著拉开了与国外安防企业的业绩差距、产品与解决方案差距。在平安城市项目中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现如今彻底的依托政策导向、解决方案接地气的优势垄断了国内平安城市市场。广大安防企业也逐步积累了深厚的产品OEM经验,具备了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能力。平安城市的市场已然成为了一片红海,竞争激烈。随着平安城市一期、二期、三期有的地市甚至已经达到四期的建设开展,平安城市建设凸显出几个共性的特色:满足“四全”建设的平安城市前端视频卡口覆盖面逐步形成市区县镇村多级覆盖、数据采集和视频监控覆盖盲区趋于减少甚至消失;后端平台从单一业务的存储分析平台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复合智能化平台载体。各业务系统已经通过警务综合平台、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目录服务总线等方式形成了横向扩展、纵向垂直汇聚的复杂而规范化的建设体系;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视频分析、后台平台系统的各类数据预判预警预测的技战法在各个警种已经开始担纲大案要案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电信诈骗案等涉及面广,数据源多,轨迹线索复杂的案件中凸显威力。平安城市的后台系统已经凸显出智能化、海量数据、承载业务技战法多样化、跨警种跨委办局、服务对象也由政务各委办局、以辅助决策支持为主向各级服务窗口为主,形成了面向公众服务、面向行业企业、面向政务各委办局的趋势。正是由于市场化的逐步成熟、国家与中央的因势利导、统筹协作。建设带来的红利不应只由平安城市的业主公安部门独享,因此智慧城市应运而生。

因为安全是城市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但安全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是立体化的。平安城市的安全是站在公安交通部门的角度以联网、实战为基本要求的设计。而作为一个发展的城市,安全的主体离不开你我他,离不开政府、企业、行业、个人等各种安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各个主体都有安全的需求,也都有与安全有关的数据的生产和消费。比如对于个人而言,医疗,保险,开车,停车,吃饭,买药,饮水,呼吸都会对安全产生需求,形成了各自对诸如医疗保障、驾车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假冒伪劣药品、地沟油、黑心棉、环境安全、空气污染、安全事件应急等需求。而这些安全需求和形成的数据却不是公安部门来全流程生产和监督的,需要其他委办局的主导及参与,比如食药监局、人社局、环保局、安监局、应急办、城管局等。涉及到这么多委办局,形成了一个“大安全”的城市问题,由此依赖平安城市系统平台来处理是不合适的,应该有一个更高格局和更全面的系统来支撑这些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呼之欲出。

从业务上来看,智慧城市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城市建设者、城市参与者多个视角的系统化工程,这一点和平安城市有显著区别。平安城市的四全要求和打防管控、三打两建等建设过程都是旨在服务主体是公安交通部门,是垂直的纵深的业务需求。是保障平安,是定规矩,守规矩,维护规矩的规范化工程。它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条文、标准规范的支撑。而智慧城市起建设主体是城市政府一把手这一层、看的更广、关切面更多,除了城市安全还关切城市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财政承受能力、城市特点等。智慧城市本身也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建设细则等。因此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关系是一种发展包含关系,是一种垂直纵深业务与水平横向覆盖的业务。两者由量变至质变,平安城市建设的逐步完善会给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建设基础、夯实安全这个维度的基础、提供智慧城市建设较好的元数据和统一规范化数据,例如个人证照、户籍、天网地网覆盖感知等。

平安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质量、城市自然而然会产生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同时平安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也会对智慧城市建设产生深远影响。那么为什么其他类似平安城市这样的城市重要部门的建设工程无法触发智慧城市建设的神经呢?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其他委办局的工程建设尤其是垂直业务系统的委办局,比如工商局,食药监局,人社局等虽然也会有覆盖全市人员、企业、部门的重点工程,但是主要系统形式都是省厅大集中式,地市县一级的可以作为的内容不够、数据基准不足,更多的是数据采集和业务办理功能,难以形成跨省厅规范以外的需要本级部门来主导设计的流程、业务、功能。而平安城市不同,虽然平安城市也有省厅一级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及技术规范要求,但各市县区镇在业务、功能、技战法、流程、覆盖等方面有相当的主导设计,造就了建设需求指数级增长。二是在国内大部门城市公安局作为平安城市的主体业主单位,其对安全的理解是全市本级层面的,从一开始的设计就是面向全市各级公安的,市局、分局、派出所的。其规范化执法要求和数据采集的唯一性、完整性、一致性要求保障了平安城市的海量数据的高质量和可追溯。这形成了有效的,有价值的数据基础。这恰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按照国内的惯例,公安局长往往是兼任所在县市的副市长甚至常委,这样的关切度和话语权很容易让上述数据的价值基础产生“蝴蝶效应”,让数据产生价值,让安全维度引申出民生服务维度、经济增长维度,GDP维度、环保维度、旅游维度等等,满足中央要求城市建设的安全、绿色、开放、共享的建设体系。实现社会安全立体化、行业管理效率化、民生服务智慧化。

二、从平安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演变对安防领域的影响

平安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多个角度的增量演变过程中产生了老思路、新需求、新问题、新对象、新方式、新参与者、新建设者。这些新老结合、潮起潮落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安防企业。平安城市的建设从建设伊始,安防企业服务的对象就是政府的公安交通部门,工程的需求也已视频监控为主、以视频结构化、视频分析为业态、形式上虽然多样化,但也以安防传统设备装置为基础,由于建设的链路需要,安防企业和当地运营商之间也是一种合作关系,项目建设的招投标模式也是安防企业较为熟悉的公开招标集成性质的项目来开展。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的味道,传统安防企业对于每一个平安城市项目无论参与程度如何都能够如数家珍的了解到整个项目的售前售中售后的每个细节。但这些看似不变的表象里面翻滚着技术变革、建设工程变革的暗涌。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到安防行业的新技术新思维的引入,一切也都开始逐步发酵。平安城市建设一期解决了覆盖,解决了扩容增效、解决了链路到前端的高清需求。二期三期开始逐步增加了对后端智能分析安全立体化的要求,随着各地出台一类点二类点融合、视频专网建设、公共安全立体化建设要求、社会视频接入等红头文件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出台,我们发现,传统平安城市的链路需要融合化了、传统级联和端到端不行了,需要业务定义带宽需要的扁平化网络链路了,传统平安城市的存储需要海量、分布式存储了、大数据存储了,传统结构化的处理方式无法解决海量增长的数据运维需要了。传统依赖高清摄像头NVR等方式的智能分析光有优势识别算法这一招鲜也不够了,需要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动态人脸识别,物联网感知等多种新技术的参与,优势不再。这个时候面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的时候安防企业发现了几个显著变化:

第一 新需求。需求更加多元化。不仅有熟悉的公安交通业务需求,还有了更多政务服务、安监环保、人社教育等多个委办局的需求。这对安防企业的行业属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第二 新问题。智慧城市建设各级业主单位解决的都是积弊已久的业务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公共安全大安全方面、如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校园安全、卫生安全等都是以前平安城市不会涉及的维度,集中在各委办局的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共享交换方面、如城管的视频与天网视频补盲区、食药监部门的“明厨亮灶”视频接入与安监生产食品接入的关联比对等。集中在民生服务方面,如校园安全,校车轨迹、电梯质监、小区物业、环境保护等。

第三 新对象。平安城市服务的对象就是各级公安交通部门,业务从市局至分局派出所警务站。智慧城市服务的对象除了各个委办局的各级部门,还要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园区、服务镇街、服务市民。而服务市民让市民满意成为了智慧城市工程做的好不好的重要评价指标。安防企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第四 新方式。平安城市的项目从立项至招标投标中标都按照集成项目来进行,而智慧城市由于建设周期很长、往往十年以上、建设资金庞大,往往数十亿元以上,政府付款方式复杂。产生了一个新的项目方式:PPP模式。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这个广义概念,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PPP是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服务,主要集中在纯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PPP不仅是一种融资手段,而且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涉及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传统安防企业就必须要懂得PPP方式下的工程项目新的招投标机制和付费方式,这往往会对安防企业的利润、市场、成本核算方式产生决定性影响,业界流行的一句话:不懂PPP的安防企业会被淘汰。可见一斑。安防企业除了干好安防还要具备融资实力和渠道、还要具备运营服务能力,通过智慧城市运营来产生效益获得使用者付费的收入。指望着传统的财政支付已经难以平复建设成本。

第五 新成员。平安城市的项目建设成员角色就那么多,业主、供应商、厂商、监理、运营商。而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成员角色由于其天然的复杂性,成员显著增加:运营商不再只提供链路,也成为了数据运营方,基础设施建设方,厂商除了传统安防厂商,还增加了大量的高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信息化企业,行业软件开发商。由于智慧城市往往是PPP项目的原因,新成员还增加了融资渠道的商业银行、城**司、投资公司。智慧城市建设周期长,还增加了大量的咨询服务机构、研究院、设计院。智慧城市各子系统的业务多元化,还增加了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供应商、工程机械桥梁隧道地下管网的建设方,而这些建设方往往是中字头央企,比如中铁某局、中建某司、中铁建、中冶等巨无霸企业。处理平衡好各方资源就成为了甲方政府和安防企业的难题。甲方政府在这样的轮番接触中成长斐然,成为了领域专家并形成了系统化的需求。而安防企业依赖传统平安城市的三板斧已经难以满足智慧城市项目中甲方提出的系统化需求。



1 [2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