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在解决社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和聚拢一些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融资问题却成为了制约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今年以来,来自于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国家不仅出台了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还接连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财税扶持政策。只有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才能把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在能量发挥出来,使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成因等进行剖析,并结合相关政策提出相应的优化解决方案。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1.中小企业融资目前依然是间接融资为主
据国家经贸委近期调查,我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占自身融资比例分别是:东部占60%;中部约70%至80%;西部则高达90%。可见,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资金依赖程度很高。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渠道除了金融机构外,民间贷款也成为其重要的资金来源;占比为15%,而通过直接融资渠道的数额极小,仅占1.8%。
2.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获得发展,外部资金对它们的发展支援较少
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它们的资产负债率以及企业总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两个指标看出。数据显示,超过70%的中小企业(成立时间在5年以内)其资产负债率低于40%。其中,成立时间在2年内的中小企业有44.5%必须依靠自己筹集80%以上的资金(资产负债率低于20%),并且,贷款占总资产比重小于60%的企业数量高达95.1%。
3.贷款需求不能得到全部满足
在历来的调查中,“资金不足”始终被列为中小企业第一位的问题。有资料显示,9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只得到部分满足。
4.恶性循环情况普遍
中小企业由于经营业绩问题,企业信用容易下降,往往形成:“资金缺乏——业绩恶化——信用差——资金缺乏”的恶性循环。因此,中小企业一般需要利用商业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行短期资金筹集。
5.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金额比例相差悬殊,国有商业银行比例过低
目前在我国包括金融租赁、信托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中,民生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比重较高,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除中国农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比重较高外,其余三家银行贷款份额均较小,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性业务服务比例更低。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原因分析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是由企业自身素质、我国全融体系、国家宏观政策等多层次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企业自身整体素质的因素
(1)中小企业信用观念缺失
近年来,我国企业缺乏诚信己经成为一大问题,而中小企业以破产、改制为名逃避银行债务的事件时有发生。目前,根据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的违约率要高于大型企业。贷款的高违约率是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借债还钱的意识淡薄、信用观念缺失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银行不得不采取“惜贷”、“慎货”措施严格控制贷款,从而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绩效。
(2)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小企业自身的财务制度等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不健全,经营管理层相对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素养,财务管理混乱。同时,许多中小企业出于偷漏税款和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等原因,往往存在两本账、三本账的现象,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导致银行及其他提供贷款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难以及时得到,对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无法辨清,致使他们不敢贸然提供贷款。
(3)中小企业贷款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
在我国,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必须提供抵押、质押等担保,信用贷款只在极少的场合对极少的企业适用,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信用贷款。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又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厂房设备不足以作为贷款抵押物等问题,因而寻求担保又遭遇重重困难。所以,中小企业在抵押、担保贷款方面成功概率极小。
(4)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
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底子薄、规模较小、自有资本偏少,其自身薄弱的积累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在用人机制上,很多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家族特色,用人方面任人唯亲,家族成员占据企业重要的管理岗位,这种管理模式很难吸纳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在资产运营上,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所处产业水平比较低、资产存量有限、技术设备超负荷使用,严重影响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另外,经营管理水平低下,重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导致经济效益降低,破产几率上升,致使投资者和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投资和贷款。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