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机器人蓝图展现 繁荣背后危机暗涌
2017/12/12 09:28   中国智能制造网      关键字:救援,机器人,蓝图,危机暗涌      浏览量:
近年来,救援机器人乘着行业迅猛发展的东风,正加速实现前所未有的成长。救援机器人不仅在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上不断突破,发展方向也日趋多元化。不过,由于现实因素的限制,我国救援机器人行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一一解决。

近年来,救援机器人乘着行业迅猛发展的东风,正加速实现前所未有的成长。救援机器人不仅在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上不断突破,发展方向也日趋多元化。不过,由于现实因素的限制,我国救援机器人行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一一解决。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近年来核电事故、化工厂事故、矿难、火灾、道路交通事故等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灾难时有发生。如何在灾难发生之后,既能快速高效地对事故进行救援,又能减少可能发生的二次事故对救援人员的伤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日前,科技部、发布了《“十三五”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该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公共安全科技领域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涵盖了社会安全、生产安全、综合保障与应急等公共安全科技领域。

救援机器人,为救援而采取先进科学技术研制的机器人,它是一种专门用于大地震后在地下商场的废墟中寻找幸存者执行救援任务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配备了彩色摄像机,热成像仪和通讯系统。

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将“废墟搜索与辅助救援机器人”项目列入国家863重点项目,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联合承担研制,并成功研制出“废墟可变形搜救机器人、机器人化生命探测仪、旋翼无人机”三款机器人。这三款机器人曾经被国家地震局评为“十一五”以来最具应用实效的10项科技成果之一。

据了解,地震发生后的废墟结构极不稳定,其中的救援人员面临很多危险,而涉核、涉化设施的震后救援,更充满致命的危险性,同时,大型机器设备很难穿越废墟,无法有效施救,所以,开发出可以穿越复杂、狭窄空间的机器人,是地震救援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在2013年4月四川芦山地震救援行动中,废墟可变形搜救机器人和另外一款机器人生命探测仪在震区实现了多种典型环境的搜索与排查,徒步十公里,实现了20余处废墟环境排查。

救援机器人的研究除了需要解决如:具备机敏的移动性能、精准的感知能力、可靠的通信能力、持久的续航能力这些共性问题之外,还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问题。因此救援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情况并不乐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救援机器人的技术还无法完全满足复杂灾难现场救援任务的要求。

当前来看,我国的国家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健全,而目前面临的公共安全形势却更为严峻,广大人民对公共安全的需求和期望又越来越高,亟需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对此,有关部门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突破公共安全技术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公共安全装备技术体系,制定相关标准,研制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公共安全技术装备。另一方面,强化智能技术在公共安全技术装备的应用,推动智能巡检、现场处置、应急救援机器人等一批自主研发的重大技术装备投入使用,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装备支撑,努力将应急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救援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救援行为的自主化与救援设备的轻量化应是所有发展方向中优先研究的。自主化将会使机器人具备自我判断能力,如何去优化路径,选择最适宜的救援路线将会从本质上提高机器人的救援能力,而轻量化对于机器人行走能力的提高和对动力的需求将起决定性作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