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PPP项目的持续推进,智慧城市行业的景气度将继续维持。过去两年多来,智慧城市的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取得突破,PPP被应用于众多智慧城市项目,譬如“智慧阳信”PPP建设项目”(规模9.44亿元)、“智慧蓬莱”建设项目”(规模12.4亿元)、宁乡县智慧城市(规模4.61亿元)、桃源县智慧城市(一期)建设(规模5.82亿元)。
那么问题来了,智慧城市(i-City)找PPP模式“开黑”,PPP模式会是“最佳队友”吗?本文将通过四个问题,为你一一解读。
问题一: 随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字城市、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成熟,智慧城市(i-City)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前沿话题。如果生活在智慧城市,你每天的24小时该怎样渡过呢?
早上起床,感应玻璃会在闹钟响起的下一秒自动调亮光线,洗漱时镜子里出现了你的健康数据,一切正常……中午开着无人驾驶汽车去心仪的餐厅,到达后在屏幕上选择下单,厨房就可以收到点菜信息,稍后,机器人服务员将为你端上绿色美味的佳肴……下午,你收到了用无人机派送的快递……中午晚上回家时,可以提前通过家庭智能APP提前把家里的空调和灯光设定到最舒适的模式。
未来的智慧生活不止是一个听起来十分炫酷的科技名词,它也可以是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去践行的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问题二: 参考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有多种可采用的商业模式,如BOT模式、PPP模式等。问题回到最初,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中,“PPP模式”为什么会被智慧城市选作“开黑”的队友,相比于其他几种模式它有什么优点?
(1)PPP模式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理念,以共同目标为纽带,以合同形式对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界定,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可以形成强大的伙伴关系,共同抵御智慧城市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风险。
(2)PPP模式可以充分实现政府投资建设智慧城市的最大收益,利用社会资本投资方的专业资源和创新能力,提供质量更高、效率更高和更有创造性的服务,带来更富创新性的收入来源,缓解政府资金压力。
(3)以往,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较为单一,相关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一般由政府“独家垄断”,导致地方政府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便民服务的动力严重不足。而通过PPP模式,不仅可以打破公共服务“垄断”,而且可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一举多得。
问题三: 作为智慧城市“开黑”选择的队友PPP模式,可谓优点多多,举不胜举,可是在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实质进程中,为什么鲜有成功案例?
(1)部分地方政府仅将PPP视为融资手段,大力推广PPP模式的目的在于替代原有的地方融资平台,并试图将债务杠杆强加给企业。PPP法规体系在国内又尚不完善,无法有效约束政府行为,企业自主权受到一定的影响,势必会降低合作意愿。
(2)公私合营需要信息共享,所以智能网络采集到的数据安全性存在风险。智慧城市系统里的大众的数据是否会被私企恶意泄露,这是个关乎城市居民的信息安全的重要的问题。
(3)收益预期不可控是造成政企各方对智慧城市PPP项目参与热情不高的根本原因。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目前还很不成熟,政府可能承担的保本金额和回本时间并不明确,这无疑也会影响政府引入PPP模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问题四: 终极问题:“智慧城市(i-City)”找“PPP模式”开黑,“PPP模式”会是给力队友吗?
目前,智慧城市牵手“PPP模式”在中国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这场战役的号角刚刚吹响。利用较小的城市规模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国贵州省已经率先利用PPP模式打造智慧城市,社会上嗅觉灵敏的企业,比如桑德环卫,则利用了“互联网+智能环卫平台”助力智慧城市。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17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超过6万亿元,未来投资前景巨大,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需资金巨大,目前在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立相对困难,未来很有可能是走“小城市包围大城市”的路线。
表面上看智慧城市只是一个“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典型案例,实际上深层目的是“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网络大国:计算机产量,网络规模和互联网用户数量都位列全球第一。如果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利用PPP模式的转型升级成功,由此可能触发第四次工业革命,进而对世界格局进行重新“洗牌”也未可知。
整体来说,目前“PPP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理想队友,至于它是不是“最佳队友”,这场江湖“游戏”才刚刚开始,还需等待一段时间再去判定!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