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对讲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从非可视到黑白可视,从黑白可视发展到彩色可视,又从彩色可视升级到家庭智能终端,系统从单户型不联网发展到联网型,又从各种总线方式联网发展到运用成熟的TCP/IP数字技术联网,随着安防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可视对讲系统在网络化、数字化、高清化道路上发展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受欢迎。
楼宇可视对讲应用类别
楼宇可视对讲系统,按其应用的类别,可分为可视对讲型和联网报警智能型,能满足单户、别墅、普通住宅、高层建筑及社会化住宅小区等不同场合的不同需求。
单幢普通对讲系统适合高层、多层建筑只要求对讲及电控开锁且不需要联网的情况。由门口主机、用户分机、不间断电源、电控锁组成。采用总线结构,主干线为三芯线,经层间分配器转接到用户为两芯无极性线连接。总线至用户分机采用层问分配器,对总线起到隔离保护作用,使任何分机故障或分机线路短路均不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用户分机必须编码、分机通用互换方便售后服务,该系统还有直呼式、数码式可供选择。
联网报警智能系统由管理中心、小区入口主机、梯口主机、用户分机、层间分配器及用户分机附带各类报警器组成。该系统采用总线结构,主干线为四芯线,加一根视频线,梯口主机经层间分配器到用户分机均为四芯线外加一根视频线。
此楼宇联网系统均可设置多个小区入口主机,并由四芯线(可视系统的另加一根视频线)采用总线式环形结构与各幢梯口转换器相联。根据配置具有可视对讲、图像监视、紧急报警、自动报警、保安巡逻打卡、IC卡门禁等多种功能,可通过计算机对小区进行智能化的综合管理。每幢楼设置一个梯口主机(有多个出入口时,可以扩展多个副梯口机),梯口主机配有四位大型LED显示器,平时持机显示该梯口栋号、单元号。仿客呼叫住户时则显示住户房号。每次对住户的访问管理中心均有记录。可视主机采用低照度高清晰度摄像机,夜间具有红外线补偿,使住户在夜间也能清晰看清访客的图像。
数字可视对讲具有突出优势
1、复用小区宽带网络,节省系统造价
数字联网系统联网部分采用标准以太网结构,不仅可以很方便地独立组网,也可以复用电信运营商建设的小区宽带网络,节省交换机和线材部分的投资,进一步降低系统造价,也确保联网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此外,以太网的RJ-45接口具有完全的电气隔离功能,长距离传输时采用光纤,这些都为系统提供了完善的防雷保护。
2、联网无阻塞,信号无损失
联网部分采用标准TCP/IP协议传输数字化音视频信号,轻松实现多路视频同时呼叫,报警信号传送及时可靠,没有占线之忧。由于采用数字方式传输音频、视频和数据信号,没有传输距离限制,适用任意规模的小区。
3、扩容无限制,扩展能力强
联网采用标准开放的TCP/IP协议,单元内设备标准信号和标准接口,不同时期的设备、不同片区的设备可无缝连接。
4、布线、开通,调试、维护方便简单
系统联网采用数字化方式传输,标准局域网方式铺设,联网线路可以利用现成的小区宽带线路;系统采用单一五类线布线,仅用一根线和一个RJ-45水晶头,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完成施工布线;和普通模拟对讲系统相比,联网中间设备大大减少;系统开通调试简单。
数字楼宇对讲市场分析
随着数字化的不断深入,全数字化时代逐渐显现。从2012年到2014年已动工的项目中,尽管住宅销售的形势不容乐观,但对相关智能化小区配套的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及智能家居应不会有较大影响,因为这两块在地产中所占的资金比例相对较低。
若以人均一户的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系统为800元,户均面积一百平方计,一平方上的对讲设备价格为8元,2013年全国住宅销售8.6亿平米,以此基准可视对讲市场总额约为68.8亿。而未来TCP/IP全数字可视对讲将会是绝对主流,其中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产品将占据70%或更大比例。
从产品的角度看,如今中国楼宇对讲市场正经历着从模拟向数字、从总线向TCP/IP转换的过程,在新小区的住宅楼宇可视对讲项目中,70%以上是使用基于国际标准的TCP/IP传输协议下的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总体说,数字对讲系统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TCP/IP技术已经在新的楼盘项目中被业主广为接受,各个厂家都把TCP/IP全数字化对讲系统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大力推广,同时很多地产商也把数字化对讲系统作为楼盘的卖点重点突出
另一方面,由于楼宇对讲行业的低端厂商不断介入这一行业,低价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使原本竞争激烈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再加上原材料、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等不断上升,使得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规模本来就小的TCP/IP数字可视对讲生产企业生存面临困境。
如今,TCP/IP全数字楼宇对讲产品已由原来专业性很强的行业逐步转变成半专业性的行业,并开始逐步向民用市场延伸,这样的话产品的价格就会越来越透明。而在这种大环境下,产品供应商只能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客户满意度,在市场区隔中下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