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应急管理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2015/9/24 14:47   中国安防行业网      关键字:应急管理平台,建设,现状      浏览量:
应急平台需要提供“未来”灾害发展趋势、预期后果、干预措施、应急决策、预期救援结果评估,以及全方位监测监控,发现潜在威胁。

    城市发展不断遭遇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冲击,为了应对和减轻各种城市灾害的影响,国家逐渐建立了应急平台。应急平台需要提供“未来”灾害发展趋势、预期后果、干预措施、应急决策、预期救援结果评估,以及全方位监测监控,发现潜在威胁;应急平台是为应急管理服务的,包括“平时”和“战时”,应急平台能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科学预测和危险性评估,能动态生成优化的事故处置方案和资源调配方案,形成实施应急预案的交互式实战指南。
  一、国内外应急平台建设
  国外应急平台的发展相对较早,各国的主要城市一般根据本城市可能发生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建立相应的应急平台,构成部门或专项应急平台。下表1显示美、日、英、德等国家的应急平台基本情况。

   美、日、英、德等国家应急平台建设

国家

应急平台简介

美国

应急平台体系由联邦、州、市级应急平台以及相应的移动应急平台组成,建设和使用机构是各级政府应急机的应急运行中心(EOC)。依靠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具备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警预测、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中介评估等功能,以实现公共安全应急的一体化、实时化、精确化与快速反应。国家安全运行中心是国家层面的突发事件应急中心,主要依靠其值班室内高科技综合集成的应急平台,行使日常综合预测预警、形势通告、紧急处置等职能。

日本

日本构筑了以总理府、省政府和地方政府为核心的,由各部、各专业领域和各层次力量组成的多角度、多领域、多层次的协作系统。其核心设施是装设在灾害对策本部会议室内的灾害试听系统和应急对策显示系统。将先进的科技手段应用于应急管理领域。建立了应急联络卫星移动电话系统、防灾情报卫星发报系统和灾害信息搜集、传输情报共享系统以及气象立体观测系统和地震监测系统。

英国

2004年英国各地方政府开始建立集成应急平台IEM(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IEM有指挥、控制、协调、协作、通讯等5个核心模块,能够增强多个应急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协作能力,以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

德国

2001年夏天决定建立deNIS(German Emergency Planning Information System)。deNIS II致力于巨灾管理的信息支持,评估灾难现状情势和面临的问题。deNIS II连接了联邦政府和各州成员,目标是建立一个网络,为突发事件援救提供信息服务。deNIS II存储的数据包括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

  各个国家在应急平台的建设上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府层面和地方层面组成的多级应急平台,分级处置,实现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有效处置。同时,各个国家应急平台的建设都有着完善的支撑体系,包括科研基地和基础条件、各类大型软件系统、教育培训系统等,为应急体系提供关键技术和培训手段。
  相比国外应急平台的建设,国内起步相对较晚,国务院应急平台2006年启动建设,目前全国省、市、自治区政府以及各垂直职能部门都已将应急平台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部分地区、单位的应急平台已经建成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比较突出的有北京模式、上海模式、深圳模式、南宁模式和陕西模式等,如表所示。

  国内典型的应急平台模式

地区

概述

北京

北京模式—位高责重

以110为龙头,分类别进行应急指挥:政府牵头、统一接听,借助现在某个比较有优势的应急部门的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同时设置了不同应急指挥小组,出现大问题需要指挥时,该应急指挥小组担当指挥责任,进行统一的资源协调和调配

上海

上海模式-国际规模

合并现有资源 其他虚位以待:成立应急联动中心,将火警电话和匪警电话相统一,将110、119和交巡警指挥中心三个指挥平台合并成一个指挥平台,从而成为应急联动中心的指挥平台,实现了公安、交警和消防三家联合办公 。公安、消防等17家单位成为应急联动中心的联动单位,联动单位任务明确,有通则预案和专项预案,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

南宁

南宁模式-统一指挥

采用 “统一接警,统一处警”的应急联动工作体制和应急联动机制,设置社会应急联动中心机构,单独编制,集权模式,市民拨打的110、119、120、122等报警电话自动转入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由该中心统一接警,统一处警,按照工作预案及实际情况及时向有关联动单位发出处警指令。

深圳

深圳模式-通信整合

整合资源,将把语音、集群通信和一期的视频通信进行融合,从而利用融合通信技术实现城市应急部门的联动,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行政手段进行。

广州

广州模式-授权模式

授权模式:以公安为牵头、多级接警、多级处警,指挥平台覆盖几乎所有的指挥体系,主要警种集中办公。这种模式比较灵活,可设定成国内任何一种模式运行,因而便于与其他联动单位的协调与合作,联动阻力小

扬州

扬州模式-网络模式

统一接警机制,分别处警,依托现有架构,侧重分级应急 进行统一规划分别建设、统一指挥分工协作,政府建设核心的数据交换与指挥中心节点,各部门按照自己的任务,建立自己的分节点与各自的业务指挥系统 ,指挥中心只起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资源的作用。

  可见国内外应急平台的建设目前大都遵循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各省市的分级平台建设,旨在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平台体系。
  虽然我国在应急平台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在应急平台建设中缺少足够的指导性,不能把应急平台设计为单一的信息平台、应急联动平台或者指挥平台;其次,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应急管理实际需求差异显著,应急平台的核心应用系统应当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用;最后,当前应急平台的建设普遍存在只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和信息建设的问题。
  二、国内外应急信息发布
  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发生之后,为了及时、准确地发布突发事件信息,主动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地避免、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国内外针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信息发布都有专门的渠道和信息发布方式。
  国外对应急管理的建设起步较早,相应的信息发布方式也更多样化,表3总结了美国、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家的应急信息发布渠道。

  信息发布渠道

国家

信息发布渠道

美国

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系统、NOAA专用收音机、手机、显示屏、PC、电子邮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收音机、公共媒体、军用通信、卫星通信等

日本

广播、电视、收音机、卫星、无线减灾网等

韩国

无线电广播、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乡村广播喇叭和其他一切可以使用的通信工具

荷兰

电视、网站、Email、文字信息、短信、显示屏、收音机、手机小区广播

  国家信息发布渠道美国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系统、NOAA专用收音机、手机、显示屏、PC、电子邮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收音机、公共媒体、军用通信、卫星通信等日本广播、电视、收音机、卫星、无线减灾网等韩国无线电广播、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乡村广播喇叭和其他一切可以使用的通信工具荷兰电视、网站、E-mail、文字信息、短信、显示屏、收音机、手机小区广播
  而我国对事故灾害信息的发布渠道主要为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互联网、特定区域应急短信、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
  三、应急指挥系统现状及技术
  应急指挥系统通过定性、定量以及综合集成的方法,提供事故应急管理的技术手段和软件平台,主要包括应急指挥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及应急资源体系,具体构成通常包括接处警系统及报警管理平台、预案管理系统、三维仿真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等。
  在接处警系统中,利用全方位的网络通讯渠道,集成网络接入能力;而报警管理平台通常基于GIS平台,整合各种报警接入。预案管理系统支持数字化预案,当前,国家和各省市地区制定了应急预案,对预案进行仿真评估,通过模型驱动预案的执行。三维仿真系统主要是对预案、环境、安防设计、灾害影响等进行仿真。视频监控系统利用有线、无线网络和图像光纤的传输通道,实现各种图像信息的获得与传输;为应急指挥提供实时的现场图像资料,及时发现和采集事件源,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足够丰富的事件详细状况,为决策指挥人员快速的决策提供基础支撑。而指挥调度系统主要任务是对突发事件评估(通过现实视频实时传输数据、相关遥感信息)、启动预案(模型驱动预案的执行)、资源分配、信息发布、指挥调度(通过辅助决策,将组织、人员、资金、设备等应急资源经过统一编码后在GIS上展示分布;对大型商场、车站、机场、码头、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系统自动进行音频广播,及时指导人员疏散,统一指挥工作)等。
  当前全国已基本建成覆盖车站、机场、码头、医院等重点部位的应急指挥系统;虽然我国在各行业、不同灾种中都分别建立各自的应急指挥体系;但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中,应急联动系统已经成为城市管理水平的标志性工程。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将公安、交通、通信、急救、电力、水利、地震、人民防空,市政管理等政府部门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处理城市特殊、突发、紧急事件和向公众提供社会紧急救助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统一应急、联合行动,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安全发展中,建立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或许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通过各联动单位的配合与协调,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更有序、快速和高效的反应,最大限度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