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东风遍吹
从2015年的两会报告,到5月中旬出台的国家高速宽带3年规划,互联网+的概念,正在从理论转为实际行动。用一句时髦的话讲既是,“风来了,猪都会飞!”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次中型下调的底部,同时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笼罩着我们。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成为本届政府最核心的课题。围绕着这个选题,从中国经济升级版到互联网+,其产业政策方向日趋明朗和具有可实际操作性。
研究认为,与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金融产业、外向型发展比较,互联网+更是一次“传统产业的结构性变革”。这种结构性变革的特点是:总体规模更为巨大,更能解决以就业和内需消费增长为核心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产业调整的周期更为可控,如国家宽带提速可以指定三年的规划,因为它是成熟的技术,但是高端制造业创新却不可能说“三年内必须实现怎样的目标”--因为研发和创新周期具有不可控性;互联网+不是推倒重来或者从头做起,而是传统产业的结构性变革,具有很好的技术条件、产业条件,以及其他社会资源条件,具有中短期的巨大可操作性。
互联网+这些特点,决定了将其作为打开中国经济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之门的钥匙最为合适--这一点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重塑整个社会的消费、流通、制造和创新链条,不是未来时,而是进行时!
对于大屏行业而言,数字告示或者视频会议自身就是互联网产业,视频墙工程也从未离开过智能和互联网概念--这是从前的状态;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和智慧工厂是目前的进行时;家庭互联网、社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则是未来时……只要你敢想象,未来商机无限巨大。
互联网+不是无风险的通吃
互联网+已经处于“正在+”的过程之中。这也就表示:最容易实现互联网化的领域、最是低垂的果子,都已经“名花有主”。以国家政策导向的名义提出互联网+概念的时刻,即是互联网+实践进入深水期的时刻。
容易做的都已经在做,或者做的很好,例如电商;不容易做的才是未来的成长空间所在--例如产业互联网,制造和研发体系的互联网化,农村经济的互联网+,基础产业的互联网+……亦是说,互联网应用自身既是一个非平衡发展的体系,既有成熟的部分,也有完全陌生的领域。
互联网+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同一行业的内部。例如,京东和天猫在大家电电商平台上已经走在前列;而传统的家电连锁卖场却只能甘居第二阵营;更多的品牌加盟型的“个体户店”,则处于徘徊状态。再例如,产业创新的互联网化,小米的成功有目共睹,而诺基亚的生存危机甚至还在加重。在制造业上,电子和家电组装与注塑类零部件产品,智能化趋势比较明确,已经进入“持续裁撤传统员工的阶段”,但是传统的重型制造业,尤其是中小重型制造业企业还未树立智能制造的产业观念……
互联网+的这种发展不平衡性,即是说互联网+不是可以通吃的免费大餐。风口的风总会停下来,到那时只有雄鹰还在翱翔,猪则会被摔死。互联网+即意味着一批传统产业企业的转型和结构性崛起,也意味者另一批企业“风大落叶残”。
2014年,部分大屏拼接墙企业遭遇了产业诞生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滑铁卢,2011年则是数字告示企业的寒冬,2015年传统电子白板企业则在奋力转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4年是小间距LED屏产业的崛起之年,2014-2015年数字告示大尺寸显示单元市场正在加速成长,2015年智慧医疗已经进入实施试点阶段,2014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采购国,即智慧工厂加速转型--非是流水无情,而是落花去错了方向!
互联网+需要沉淀思维与意志
一场大风刮过,总会有人心浮气躁。但是心浮气躁驾驭不了创新的骏马,也驯服不了互联网+的脾气。
任何产业的企业,做互联网+必须要拥有毅力、执着,要能沉的下心思,亦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战略思维。
互联网+不是吃白饭,是要求传统产业从内到外,从形式到信念、从产品到文化的转型。它包括新工具的采纳、流程的重塑、客户关系的变革和营销体系的调整等诸多方面,细致入微的工作。
互联网+不是采购IT产品和技术,是要求企业重新审视互联网和智能科技带来的“数据与信息”流通规律的变化,并在这些新规律中发现机遇和需求,是要求企业将物流、人流、财务流程彻底信息化,并将信息流的重要性提升到等同财物人传统三要素的同等水平,甚至更高层面。
互联网+不是模仿别人的成功该模式,而是要依据自我业务的特点和客户需求,创造和创新属于自己的IT化过程。共性是互联网+实践的必要条件,IT软硬件固然必不可少,但是差异性、个性才是互联网+实践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互联网+不是万能药丸,他不能代替企业或者传统产业的任何既有核心竞争力。互联网+是做加法,当然也要做减法,但是无论加了什么、减了什么,互联网+都是为传统产业既有的社会必须价值进行服务,都是这种价值的倍增器,而不是替代者。如果认为只要做互联网+就灵验,甚至靠讲故事代替固有的产品创新,那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迷幻剂。
因此,战略决心和定力,传统创新与新思维创新有机结合,这是互联网+战略实施的基础。企业在做互联网+之前,要先放弃浮躁之风,沉淀一下思维和意志,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个细节。
现在一些大屏企业的转型,更多的是讲概念、说故事,而实际的产品、产业、管理、营销还是老一套;一些大屏企业爱强调自己做的是新产品、是创新思维,而其实这些企业只是新瓶装旧酒,他们注重产品外表和概念,却不愿意在体验、细节和客户价值上深挖实干;另一些大屏企业老是以守成思维看待市场变革,将大屏行业的人脉营销当做挡箭牌,没有竞争激情,亦缺乏革新勇气;更有大屏企业本就不是踏实经营,而是依赖浑水市场和卖方话语权,实施短期不当谋利……这些思维都不是互联网思维,都会在更为广泛和深刻的互联网+背景下成为大浪淘沙的沙子。
做好互联网+就是要快准狠
互联网+大潮已经来临,快则三年、慢则五年,历史性的巨变就会发生。这决定了,实践互联网+的秘诀既是“快准狠”三个字。
第一,要快。互联网+不是完全的新技术、新思维,而是传统产业与高度成熟的互联网IT技术的融合,关键创新将体现结构性的特点而非原创性的不同。这使得落后就要挨打,是互联网+的基本常态。等等看,让别人先去趟雷的思维要不得。
第二,要准。漫天撒网,不如一刀切透。只有将力量准确的集中在关键点,实现彻底的互联网化,才能产生真正的市场效益。很多企业搞互联网的缺点是有共性的:一方面到处撒网,没有中心和重点;另一方面,处处不够深入只是做一些皮毛,根本没有提纲契领。最后,整个改革看起来更像是为改革而改革,失去了改革的目标和初衷。这样的变革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第三,要狠。互联网+是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他必然触动一些既得利益,也必然引起一些暂时的混乱。即改革就会有阻力,也会有成本。畏惧阻力、不愿意承担成本,也就搞不定改革。互联网+作为一项空前的社会变革更会如此。那些闲散惯了的企业流程必然要被狠刀子切掉,互联网+才能真正加出效率和价值。
互联网+大风劲吹,已经使得一些人有些“纸醉金迷”。他们忘记了改革必然有阵痛的基本规律,行动上快不起来、准不起来、更狠不起来。这样的团队和组织,已经在出事、坠崖的边缘。
对应于大屏行业的弊病,则是一些企业仗着历史规模优势,躺在功劳簿上等待被改革;一些企业则愿意改革,但是处处出击,又不愿意触动既得利益,因此改革层层打折,很多优秀的设想最后不了了之;还有企业认为,自己本是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只是增加自己成长的空间,靠等就能等来更大的市场……这些都是不快、不准、不狠的表现,这些不仅不是互联网+,反而是和强调速度、效率与创新的互联网+对着干!
“风来了,猪都会飞”!但是,风停了,猪会摔死。做互联网+的雄鹰,而不是猪,是最基本的要求。看清自己、找准定位、坚决行动,互联网+才是机遇,否则尽是听一些甜言蜜语,说一些大话空话,甚至有等要靠的思想,迟早要被互联网+的大风吹掉底裤。对此,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