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期间,上海外滩发生的群众拥挤踩踏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1月4日,国家旅游局下发《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有业内人士指出,《导则》的出台为景区客流监控制定了国标,或将利于防范类似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发生。《导则》提出,景区逐步推进旅游者流量监测常态化。采用门禁票务系统、景区一卡通联动系统、景点实时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还应针对节假日及大型活动制定相应旅游者流量控制预案。
近年来,旅游日益成为人们工作之余放松的主要方式,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在承载量相对集中的旅游景区,游客在交通、住宿、饮食、游玩过程,相关的安全事故让人触目惊心。国家旅游局多次要求旅游景点企业从各种角度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游客真正的身心放松,这也将景区的安全监控建设提至重点。据了解,多地表态要建立景区流量监控系统。兰州市旅游局表示,兰州市正在建设的智慧旅游体系中就包括景区游客流量监控系统。江西省旅发委则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元旦春节期间旅游工作的通知》称,要建立健全景区流量控制机制。而山东省在2014年12月31日已开通山东省旅游产业运行监测管理服务平台,可掌握旅游黄金周时期山东省监测景区的准确游客量。
总体来说,景区安防主要有视频监控、防盗报警、对讲及公共广播、巡更及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其中,视频监控系统作为整套安防系统的核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视频监控系统可在集成对接的基础上对景区内的其他系统和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如景区票务管理与安检系统、景区人流量统计及控制、景区人流疏导等,从而为景区管理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管理集成控制平台。建立景区安防系统最主要的三个目的:一是报警,及时发现警情,提示值班人员按预案进行及时处理;二是取证,提供接警后分析的依据并备案;三是及时发现并阻止人为的破坏活动。
过去景区安防还是以模拟为主,数据的汇集和分析能力受到阻碍,一度使景区安防的管理功能应用不足,受到景区各种特殊环境的制约,真正建立起一个全面有效的安防体系难度非常大;步入数字安防时代,景区安防的管理功能得到了良好的展现,国内众多安防厂家顺势推出了相应的整体解决方案。从一卡通门票系统到广播、报警系统再到视频监控综合管理平台,网络化监控技术的面世,给整个景区减少了不少人力的投入,同时也提高了整个景区的工作效率。此外,在一些大型的旅游景区还应用RFID技术管理入园车辆并提供GPS导航服务,这些都将有效对旅游景区进行安全监管。
不过,就目前来看,许多景区监控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还是比较慢,一些景区采用的基于数字硬盘录像机的监控模式,终究无法解决网络远程监控中心统一集中管理、录像和回放的需求。基于硬盘录像机的系统仍是一个封闭式系统,一个信息孤岛,不能跟其他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互动。这种封闭式系统扩充很困难,特别是现在的监控系统规模越来越大,数据量越来越多,采用硬盘录像机这种封闭模式很难实现设备和数据的统一管理。同时,由于景区环境多为户外,因此在整个实际施工过程中,布线相对困难,此外面对暴雨、大雾、夜间时,效果往往不理想,在野外的监控场所,即使摄像机的性能再好,其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如何在旅游景点这种人员密集、环境复杂的地方进行有效的安全监管就成了需要考虑的问题。
伴随着安防行业高清化、智能化的发展,景区安防也将会向着更新的应用层面发展,高清智能化渐成为景区安防建设的新方向。
基于高清IP摄像机为核心设备架构的景区图像远程集中监控管理系统,通过在各重点区域配备百万高清IP高速球及标清IP摄像机,将本地拍摄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压缩处理后,基于现有的各重点区域和景区监控中心之间的宽带网络上传到监控中心集中管理、录像、远程回放和对讲,联网的客户端电脑可以实时监控相关图像,也可以随时访问存储服务器,调用历史录像数据回放显示。相对应的,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则运用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图像视频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监控图像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并通过分析的结果对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控制。
智能分析的具体过程分为四部分:第一,将采集的视频图像中变化剧烈的图像区域从图像中分离出来。第二,根据图像的特征值,将图像中的目标进行分类。第三,根据目标的唯一特征,在后续帧中搜索与该特征相关度最高的目标位置。第四是智能分析,主要包括异常检测、身份识别及视频内容理解等——这些都很好地解决了景区安防当下常见的视频回放延迟、录像画面不清晰、数据分析失误等问题。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