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把握物联网架构“新世界”
2013/11/13 09:45   新华日报      关键字:智慧城市,物联网      浏览量: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实践。智慧地球是IBM提出的概念,即人们期望把感应器嵌入到全球各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将它们普遍联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再通过“互联网”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的融合。这个概念随后得到不断地更新与完善。

人们期望把感应器嵌入到全球各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将它们普遍联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再通过“互联网”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的融合。在物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在一个无缝衔接、人机界面友好的状态下,智慧城市才真正有可能实现。

城市化建设要由快向好转变,就必须探索一条更“健康”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人们期望把感应器嵌入到全球各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将它们普遍联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再通过“互联网”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的融合。在物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在一个无缝衔接、人机界面友好的状态下,智慧城市才真正有可能实现。

由政府推动的智慧城市计划,有蓝图,但其内涵和目标仍十分模糊,大多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物联网时代可能出现的隐私泄露、数据安全等问题。

智慧城市,化解“城市病”的良药

城市化,通俗地讲就是人类不断地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统计,2000年时,全球超过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有四分之一都在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而《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化率已突破50%。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根本要义是“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建设、管理要以人为本,为不同阶层提供公共服务,让广大市民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城市化进程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随之而来的问题。

城市病是指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住房紧张、公共卫生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城市病呈高发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举例来说,城市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城市为什么会拥堵呢?不少时候是因为车主缺乏有效的信息选择了不恰当的行车路线,以及交通部门没有掌握即时系统的信息而无法及时或有预见性地疏导车辆。再比如,常说城市用电紧张,为什么会紧张?分析表明,40%到70%的电并不是消耗在用户端,而是消耗在线路上,这说明除了尽可能地增加发电量外,电的整个传输过程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因此,城市化建设要由快向好转变,就必须探索一条更“健康”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如果我们用精细的方式去管理城市,利用领先的信息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即所谓的智慧城市,有可能是解决城市病的良药。

智慧城市,从理念步入实践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实践。智慧地球是IBM提出的概念,即人们期望把感应器嵌入到全球各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将它们普遍联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再通过“互联网”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的融合。这个概念随后得到不断地更新与完善。IBM认为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地球”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更透彻的感知,即能够充分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二是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即指智慧的系统可按新的方式协同工作;三是更深入的智能化,即能够利用先进技术更智能地洞察世界,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从而实现自动控制,进而创造新的价值。

中国对推行智慧城市也非常重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目前,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国家发改委正着手起草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三大运营商已经与300多个城市达成“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亿元。

南京市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领跑者之一,2013年入选科技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的“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首批试点城市;南京河西新城入选住建部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南京大学则在国内高校率先成立专门以智慧城市研究为核心的研究院。

智慧城市,应有自己的“内涵”

由于每个人立场不同,看问题角度不一样,对“智慧城市”内涵的解读也各有侧重。

技术人员认为,智慧城市是通过开发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更精细的生产和生活,重点强调技术;产业界认为,智慧城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的融合与互动,关键在于集成应用;而城市的管理者会将智慧城市作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的手段,强调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但是不管何种解读,智慧城市的建设都需要有一个技术的依托,也就是以物联网技术及承载它的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光通讯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如台湾地区是以600万宽带入户作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智慧城市也应有自己的内涵。智者,聪明也,智商高,反应快,敏捷;慧者,灵也,悟性好,有灵性,情商高。因此,中国的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应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是以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深度融合为特征,以“高智商”和“高情商”的高新技术为基础,以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人文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推动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首先要依托相应的技术,包括智化的技术与慧化的技术,最主要的就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其次,有了技术基础,结合社会需要,运用人类的智慧进行研发、生产与管理,发展出充满创意的理念与产品,以及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移动互联等相关产业。第三,智慧产业构成一个网络体系,可以为市民提供各种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为城市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手段。也就是说,充分运用和借助智能型高科技手段,有效整合资源信息,使得社会各子系统高效协同运行,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让城市建设得更“智慧”。

智慧城市,把握物联网“契机”

1 [2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