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
在谈到创新时,邬贺铨首先提到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他介绍,7月6日举行的科技创新大会规模之大、层次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可见国家现在对创新的重视,也显示出各界对我国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期待。
在谈及如何进一步促进创新时,邬贺铨认为除了加大科研经费,还需要对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他说,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带动创新能力的飞跃。特别是创新应有预见性。比如说,我们电视制造世界第一了,国外生产液晶电视,我们也开始生产液晶电视了,国外又开始生产OLED电视了,总慢别人一步。在很多领域我们都在重复这样事情,所以未来我们应该重视颠覆性技术的研发,避免走国外的老路。
“过去两化融合速度较慢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把各类人才很好地结合。”邬贺铨认为,懂得信息技术的专家,他不一定懂得行业,懂得行业的专家,不一定懂得信息技术,但往往部门所有制会割裂这些结合。例如发展智能电网,若电力公司不欢迎做信息化的人加入,就很难完成,因为虽然它也有这方面的人才,但单靠这些人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就很难达到目标。
邬贺铨认为,在国家的创新战略上,应该进一步优化教育体制。我们的大学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专业划分细致,再加上是应试教育,往往导致学生失去探索其他学科的积极性,思维难以开阔。创新是需要开阔的思维的,他所利用的知识也多是多个专业融合,例如,新材料需要信息技术,但绝大多数人才,只是专攻了其中一面,因此,这方面的人才缺乏。
他建议,从教育上我们能不能创造更多的交叉开放学科,尽管已有很多学校(工农商医等)进行合并,但没有做到真正的学科交叉。
在科研方面,邬贺铨认为,尽管我国科研经费总量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可以集中进行重点项目科研。我国的现状是人均科研经费不足的同时,科研力量还很分散,因此科研方面就无法形成合力。他认为,未来我国科研项目应集中力量搞精品,减少因为项目同质化而造成的资金浪费。
另外,他还建议对重点项目应有意识地进行国家布局,例如,材料基因组、合成生物等,这些美国都已列入了自己的国家计划。
对于如何抓住机遇,邬贺铨表示,在产业链条上,应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创新。他介绍,国外一些大型企业可以保持其创新能力,并不是完全依靠自身,而往往是通过收购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输入新鲜血液,利用自身的品牌效益和市场能力,把创新很快推广至市场,形成产业化。而我国的企业却很少因为创新而收购中小企业,与此同时,国内的中小企业也多愿选择白手起家,从小进行培养。
往往具有这种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技术专家,它可以开发出技术,但是真正把技术推向市场,并不是技术专家的长项。另外,在将技术变为产品时,需要更多的投资,而中小企业后期贷款不易,往往项目只能不了了之。在这时,很多国外的企业就利用这个契机对我国专利技术进行收购。
事实上,虽然大企业会申请很多专利,但创新性并比不过中小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使大企业与小企业更好地结合?
在谈及推动创新时,邬贺铨还介绍了台湾地区的经验。他介绍,台湾工研院的制度是:所有科研费用只有一半来自政府,另外一半来自企业。“这就意味着,科研院所从企业拿到更多的钱时,政府所提供的资金也会有所提升。那怎样从企业得到资金?除了可以转让成果,还可以同时提供技术与人才。政府所追求的不是成果转让的所得,而是成果转化成产品后,企业利润的税费还给政府的大循环。这时,企业不仅可以生产产品,而且获得了技术,知道怎样改进产品。”邬贺铨说,目前国内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只是“小循环”,只转移成果,不转让技术。而企业并不了解其中技术,之后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因此很难和科研院所形成良好的产学研互动关系。
“有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有些企业只是创新投入、应用成果的主体,因此,我们现在就是缺少中间环节。”邬贺铨说:“我认识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之前他在研究所工作,我问他是不是大学的收入更高,他回答,"不,研究所的收入更高,但大学受人尊敬","更重要的是,我可以作为桥梁沟通企业和大学"。如果一个大学教授有企业的背景,科研和应有就会有紧密的结合。而目前,我们的大学缺少这样的专家。”
产学研结合,不是简单地把研究所变为企业,而是应当起好桥梁作用。邬贺铨认为,现在除一部分大学专做研究外,绝大部分大学应面向企业,真正做到产学联动,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对于考核,他指出,现阶段评教授等职称不是根据其创新、专利对现实产业的帮助,而是根据论文等判定,因此,科研人员多数没有将专利发明转移到实际应用上的动力,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应该做一定的转变。
邬贺铨同时提醒,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产学研一体化应该保持理性,不要一哄而上。对我国目前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他介绍,2009年时,物联网更多地停留在概念上,各地一哄而起,认为物联网是个金矿,门槛低好进入。事实上,物联网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外也是。物联网产业目前可以带动一些元器件和设备的生产,但实际上物联网产业更像是服务业,间接效益远远大于直接效益。之前外界对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的估值,最高的达到上万亿元,但其实短期内还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邬贺铨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退出了。但这反而有利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目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到了需要探讨商业模式的阶段,比较好的应用是结合我国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发达国家也在搞智慧城市,但数量少,规模小。我们现在有几十个大中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效果要优于国外。这是因为,各地政府目前高度重视社会效益,在城市安全、交通出行、安全生产、医疗健康等方面,对物联网有切实的需求,这使得物联网在这些领域发展迅速。但目前,这些领域的物联网发展,也仅仅在感知层面,即收集数据,还没有上升到分析数据的层面。从这个层面讲,我们的物联网产业,还未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