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接市场的大众化,是与液晶拼接技术的出现同时产生的。市场的这种变化,在液晶产品出现的初期阶段、甚至直到中期阶段,都没有引起行业内原有的拼接厂商的足够重视。传统拼接企业的产品持续停留在高端市场,没有对应于普及市场的产品及时的进入新兴领域,造成了部分新兴市场早期的“品牌真空”——这些领域的从业者多数都是崭新的企业,细分市场领域缺乏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品牌和领导者,市场混乱局面必然出现。
随着LCD液晶拼接市场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典型的“行业”淘汰期,部分品牌、质量不过硬、经营反应忙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LCD拼接市场从快速成长、到稳健成长的转折,因被认为是一个缓慢消化初期爆发阶段的“错误”,并克服众多行业瓶颈的过程,是一个产业由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的臭小子,到玉树临风英姿勃发的英俊少年的必然阶段。
液晶拼接遭遇“产业型”瓶颈
讨论液晶拼接市场的成长路径之中的“曲折”,不仅要看到从业终端服务企业的“诸多”不成熟,在产业快速成长期犯下的那些“错误”,更要了解液晶拼接产业上游产业的状况,特别是技术特点和制备工艺特点。
液晶拼接技术的上游,和传统液晶显示技术完全一致:面板制造构成了整个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和核心节点。作为面板制备企业,大多数具有“极大”的规模:这是因为,能够提供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生产线,往往投资巨大——一条8.5代线的投资额在200亿人民币左右,而如果要形成所谓的“规模效益”,则至少需要三条高世代的液晶面板线。
而由这样的庞大投资建设起来的液晶面板线提供的“液晶拼接用”液晶面板的市场需求却不是“那么大”。以国内市场为例,目前每年5-8万片的销量,只是数百亿的面板工厂产能的“九牛一毛”:以8.5代线切割55寸液晶单元为例,一个月的产能应该在30-70万片。同时,液晶面板线也不能频繁转化终端切割尺寸和具体的工艺细节——因为这种转化意味着很高的成本。
这就造成了液晶拼接市场上游供给往往供给能力巨大,而下游消耗则能力不足、库存消化缓慢的矛盾。这种矛盾产生了一下的几种结果:第一,面板企业倾向于快速出货,进而导致层次不齐的企业都能拿到面板资源;第二,面板企业不愿意为更小的拼接缝隙(拼接缝隙更小,意味着成本更高、市场销量更低)投入生产,除非能过获得很大的订单;第三,只有少数面板企业愿意进入拼接市场,但是这少数的企业依然会使得这个市场很拥挤;第四,部分终端企业采用非特制面板,自己改造拼接显示单元……这几种情况的发生,都会产生同一个结果:终端市场竞争混乱。
对于液晶拼接的上游产业,除了产能规模大的特点外,还具有一个“产品品质标准化”的特点。液晶面板都是大规模、高度自动化和机械化制造的产物: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差异本来就很小,加上生产的高度标准化,使得产品的品质,特别是“稳定性”品质产业很小。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