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智”万事万物 人工智能智由何来
2021/11/4 09:45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关键字:赋智万物 人工智能 智由何来      浏览量:
当下,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在多场景落地应用,正在加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
  当下,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在多场景落地应用,正在加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
  人工智能已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我国应如何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破解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问题?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如何?与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将带来怎么的效应?近日,就以上问题,记者专访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黄铁军。
  解开“枷锁”
  为科研人员营造创新环境
  近年来,受益于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广泛地渗透和应用于诸多领域,例如安防、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
  据了解,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及算法理论方面任重道远。
  在黄铁军看来,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现阶段仍处于发展的初期,而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一批致力于人工智能原始创新的人才在这个领域持续研发和创新。
  黄铁军认为,目前科技管理大多采用项目制,规定一定项目期限内完成指标,“挂图施工”,这种管理方式适合目标和技术路线都明确的任务,但不符合原始创新的规律。
  “原始创新本就是无法规划和预测的,往往在不确定方向会冒出创新的火花。”黄铁军表示,要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首先需要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解开项目制“枷锁”,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和土壤。
  在黄铁军看来,针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应给予他们一种“定人不定事”的支持方式,具体而言,就是不限制研究内容,不设定具体指标。
  “赋智”万事万物
  人工智能将是一张“智网”
  未来,人工智能真正赋能生产生活,还需要多久?在黄铁军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是一种渗透到产业应用各方面的一个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举例说,上一次工业革命,一开始并没有生产线,都是一些小作坊,等慢慢发展形成生产线后,工业生产效率才大大提高。
  “将来的人工智能应该是一种服务方式,就如人们可以方便获得信息和电力一样,人工智能也将全面赋能经济社会,这才是人工智能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最基本的形态。”黄铁军说,这样的形态还在形成过程中,还需要数年时间的探索和演变。
  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领先世界,在黄铁军看来,如果我国能够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机遇,将其“赋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模式探索出来,就能真正实现长远意义上的领先。
  未来的人工智能到底能给人们带来哪些改变?黄铁军说,人工智能犹如电网、互联网一样,会是一张无处不在的“智网”,“赋智”于万事万物。例如,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可以很确切地测算到一棵树的生长态势,它一年能够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它受到环境的损害程度会有多大?在这个基础上,碳排放、碳达峰都将是可精确计量和预测的。
  与其他技术融合协同
  让智能“无处不在”
  在黄铁军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抽象,当与现有的通信技术、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融合发展应用,将会协同解决社会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
  “在人工智能时代,同样需要5G技术协同发展。”黄铁军向记者举了两项技术协同应用的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大卡车如发生交通事故,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例如一条道路上,卡车方显示的信号灯即将变成红色,行人方即将变成绿色,此时行人将要穿行人行横道时,卡车由于车速太快,刹车距离不足以在人行横道完成紧急刹车,那么如果撞上行人,后果不堪设想。
  “人工智能+5G技术的协同应用,将会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黄铁军说,5G具有更高网速、低延时高可靠、低功率海量连接的特点,将来摄像头上的机器视觉系统能做到毫秒级的感知,人、卡车、红绿灯之间就能通过5G与视觉感知,建立起相互的通信与感知,让交通体系更智能,就可以避免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
  黄铁军说,当人工智能、视觉技术、5G技术等能协同应用,人们将真正体会到智能生活、智能交通、智能城市带来的智慧与便利。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