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不只是网速的提升,更让万物互联更进一步,加速物联网在全行业的普及,未来将结合云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社会变革,进入一个万物具有感知的智能社会。
据人民邮电报消息,国内三大运营商已经获得全国范围5G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其中物联网平台、智能家居、智慧交通将是5G时代最大应用场景。
同时艾瑞咨询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3254.7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内市场将保持21.4%的年复合增长率。
5G与智能家居设备的结合被视为家具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5G改变智能家居现状
5G技术的商业化,肯定是先从手机开始。智能家居设备也会享受到这波红利:更高的带宽、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迟。
5G给智能家居带来的改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传输速率显著提升。与4G相比,5G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传输速度的显著增加。5G的传输速率基本上可以达到4G传输的10倍以上。由于智能家居之间仍然需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彼此之间进行数据连接时,网速快捷与否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的体验。
其次是时延大幅减小。 从4G向5G过渡时,时延也被大幅缩小。4G网络的时延为10ms,但在5G网络中,这个数字再度被缩小为1ms。目前在使用4G网络对智能家居进行控制时往往时延较高,设备在交换信息时候会消耗一定的反馈时间。反映到实际使用之中就是在下达命令后需要停顿几秒才能进行反馈,这样的感受使人机交互大打折扣。
最后是网络标准进一步统一。 目前的智能家居产品大都是以单件存在的,我们对智能家居控制的方法基本是通过手机进行直线“沟通”。但真正的智能家居网络需要做到的是各个设备之间的配合,甚至是各个品牌、各个型号之间的配合。这是目前“孤岛化”的智能家居产品所做不到的。
AI提升空间响应
AI技术提升了响应空间,通过AI能够将一个比较孤立的设备拉入场景化,于是IoT就有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AI+IoT”技术风口下,互联网企业和家电企业是推动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包括房企、安企、设备商、第三方服务商等,都可以在这股浪潮中找到自已的定位。智能家居涉及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服务种类较多,大到房屋、家电、安控,小到门锁、插座、水电卡等,都将因新技术到来而受益。
从全球市场来看Google、Amazon都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即AIoT(AI+IoT)的服务提供商,以智能音箱产品为例,这两家企业在语音智能音箱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并期待以语音交互这一方式嫁接音频服务入口,同时成为家电设备的控制入口,将音箱与家用设备连接在一起。
智能音响是智能家居生态链中的一员,让用户具有了语音控制其他智能硬件的可能,在实际使用中,一个智能音箱就可以控制所有的智能家居,比如语音控制窗帘,空调,面包机,灯具等等,智能音箱是一个入口,一个总控平台,扩展了智能设备的响应数量和响应空间。
行业竞争再升级
如今,智能家居市场上活跃着好几股势力:PC厂商、互联网厂商、家电厂商、运营商、房产商等。中国智能家居市场上的活跃分子,基本都是行业巨头,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联想、华为、小米、海尔、美的等等。
但是,不管是哪个领域的业者,也不管是当年的数字家庭和如今的智能家居,一直都没有解决这个争端:没有统一标准,各自为战。 这种状况,成了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的一个怪现象和一大障碍。
5G与AI的结合,将点燃智能家居市场的新一轮军备竞赛,直接影响智能家居产业的创新力度与速度,并将大大改善各品牌各自为战的现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通过手机App远程查看智能摄像头时,我们能获取更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传输的延迟会大大降低。在今年的乌镇世界物联网大会上,中国移动部署了一个分辨率为8K的高清大屏幕,展示了乌镇的水乡风景。通过5G网络的传输,监控摄像机在几百米外依然可以捕捉到8K画面。
此外由于5G技术支持更多的连接设备数,所以智能家居场景中,总设备数的上限得到提升。现阶段已智能音箱为中枢的智能家居样板间内,最大可接入6-8款产品,而随着5G技术的引入,专家称未来可同时控制20款甚至更多的智能家电。
这些改变不仅让智能家居产品的体验进一步升级,同时也缓解了个品牌之间不兼容的尴尬。
在未来,智能生态或智能平台,不能单纯的是智能设备生产商,或者是只具备销售能力的公司,需要有自己的一套生态体系。智能生态系统的建立,需要生态创建者有足够强的号召能力,最好能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层面有补齐生态短板的能力,能够起到产业赋能的职责,才能真正扛起建立智能生态系统的大旗和重任。这样看来,目前有条件构建智慧生态的公司并不多,各大公司能否迅速补齐短板,争夺一张5G时代的船票,将会成为未来的一大看点。
据业内人士预测,在2020年中国将会真正的进入5G时代,而全球智能硬件产品也将会达到250亿个,也就是说到了2020年,一切传统的生活方式将会被智能产品取代,真正的智能家居时代将会到来。
本文来自亿欧,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