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动态 > 正文
生物识别技术助力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落地应用
2019/9/27 09:37   中国安防行业网      关键字:生物识别 人工智能 金融      浏览量:
面对移动支付的兴起与密码安全问题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生物识别技术逐步成为在线金融安全保障的必备选择。
    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脸象、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生物识别指通过可测量、可验证的身体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身体特征包括指纹、手掌几何、视网膜、虹膜、人脸、静脉、气味、耳垂、基因等。行为特征则有签名、声音、步态、坐姿等。生物识别技术核心和本质,就是获取这些生物特征,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息,而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可靠的算法来完成验证与识别个人身份。相比基于特定持有物(身份证、尚方宝剑)和特定知识(密码、暗号)的传统身份认证方法,生物识别技术不失安全的前提下,还能防丢、防忘,具备便捷广泛的特点。另一方面,大众对信息安全的要求逐步提升,也对生物识别技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在全球范围保持增长。
  面对移动支付的兴起与密码安全问题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生物识别技术逐步成为在线金融安全保障的必备选择。由于每个人的生物特征具有与其他人不同的唯一性和在一定时期内不变的稳定性,不同于静脉、指纹、声纹、人脸、虹膜等特征,较为不易被伪造和假冒,所以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证,不仅给用户带来便捷的体验,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从用户基础、社会公信力和信息安全性角度来看,银行等金融机构更适合主导生物识别支付市场的发展,在承担生物识别、交易认证和资金清算工作时容易获得市场认同。随着多维度生物识别与支付技术的发展,交叉应用的生物识别技术不再仅作为支付验证手段,还可以通过与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整合,实现高效的反欺诈预防与管理。
  作为一种平衡安全与便捷的认证手段,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兴起,它为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障和优秀的用户体验,愈发成为金融企业一项"必备技能"。其中又以指纹、人脸、虹膜、静脉、声纹为当下主流。
  一、指纹:国民级
  指纹识别指通过比较不同指纹的细节特征点来进行鉴别,其中涉及技术包括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数学形态、小波分析等。由于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即便同一人的十指之间,指纹也有明显区别。科学数据表明,出现相同指纹的人概率低于十亿份之一,显然指纹可用于身份鉴定。由于每次捺印的方位不完全一样,着力点不同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变形,又存在大量模糊指纹,如何正确提取特征和实现正确匹配,是指纹识别技术的关键。
  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领域中起步早,是目前应用最多、市场份额最大的一类生物识别技术。近年来,指纹识别功能逐步成为移动终端的标配功能,这为相关应用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
  以商业银行为例,指纹识别具体应用可以分为内控管理、客户服务两大场景。内控管理场景包括柜员签到、金库门禁、金融押运等,客户服务则是我们有机会直触银行指纹识别应用的部分,如智能自助设备、手机银行快速登陆、在线转账支付等。
  二、人脸:流行正当时
  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和指纹模块相比,摄像头在更早的时候就成了移动终端标配,但人脸识别并没有随之普及。一方面,早期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基于可见光图像,这一方式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尤其在环境光照发生变化时,识别效果会急剧下降,无法满足应用需要。另一方面,人像相对指纹而言,更易采集和复制,安全性也无法满足需求。
  不过随着活体检测、3D图形、红外光线等技术成熟,人脸识别有望成为继指纹后,又一种国民生物识别方式。随着2017年9月苹果iPhoneX的发布,大众对人脸识别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民支付工具支付宝、微信支付,迅速完成了人脸支付适配。商业银行方面,人脸识别多被用于辅助开户。早在2015年年末,央行便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提出"提供个人银行账户开立服务时,有条件的银行可探索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其他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作为核验开户申请人身份信息的辅助手段"。要实现远程开户,人脸识别也必不可少。此外,银行智能机具,如VTM一般也有人脸识别系统在互联网金融方面,人脸核身几乎是获取小额贷款额度的必要条件。
  三、虹膜:走出科幻
  人的眼睛虹膜是位于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其包含有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冠状、条纹、隐窝等的细节特征。虹膜在胎儿发育阶段形成后,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将是保持不变,虹膜识别便是基于眼中虹膜进行身份识别,最早的虹膜识别被应用在有高度保密需求的场所。在好莱坞科幻大片中,"眼神"通过的场景不少见。
  虽然虹膜识别有逐步向民用市场渗透趋势,但相比指纹、人脸来说,虹膜识别依然小众。普通群众接触虹膜识别,大多集中在安防领域,诸如虹膜保险柜、虹膜门锁等。金融领域,虹膜还只出现在一些较为高端机具中和高保密场景(金库管理)中。
  目前市面上支持虹膜识别的智能终端非常少,最为知名的便是三星旗下Galaxy系列旗舰型号。在韩国,三星证券(三星集团旗下金融单位)、部分股票公司及银行,均允许用户使用Galaxy手机进行虹膜扫描来访问帐户。在国内,据不完全统计,三星GalaxyS8可实现支付宝、民生银行虹膜支付。受限于成本、用户体验等诸多因素,虹膜在用户侧没有大范围流行。
  四、静脉:仍然小众
  静脉识别分指静脉识别和掌静脉识别,掌静脉由于保存及对比的静脉图像较多,识别速度方面较慢,但安全系数更高,指静脉识别则识别速度快。但两者都具有精确度高,活体识别等优势,都能轻松达到金融级的安全需求。
  静脉数据提取有两种方式,一种通过静脉识别仪取得个人静脉分布图,依据专用比对算法从静脉分布图提取特征值;另一种方式通过红外线CCD摄像头获取手指、手掌、手背静脉的图像,将静脉的数字图像存贮在计算机系统中。静脉比对时,实时采取静脉图,运用先进的滤波、图像二值化、细化手段对数字图像提取特征,采用复杂的匹配算法同存储在主机中静脉特征值比对匹配,从而对个人进行身份鉴定,确认身份。
  静脉识别在金融应用中不常见,在我国商业银行活动中,在金库管理、数据中心等内控环节,以及一些特定的柜面交易可以找到静脉识别身影。而在日本,掌静脉识别是许多银行ATM系统的基本配备,OgakiKyoristu(大垣共立银行)早在2012年便推出支持掌静脉识别ATM机器,喊出"你就是银行卡"的口号。
  五、声纹:承载首个标准
  声纹识别就是把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用计算机进行识别,也称为说话人识别,主要分两类,分别是说话人辨认和说话人确认。不同应用会使用不同的声纹识别技术,如缩小刑侦范围时可能需要辨认技术,而银行交易时则需要确认技术。
  在实际金融应用中,声纹识别一般被用于电话银行系统。早在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便与北京得意公司合作,推出了基于说话人识别技术的声纹电话银行系统。
  201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金融行业标准,这意味着声纹识别技术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认可,声纹识别技术进入移动金融领域有了监管标准。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我国首个生物特征识别安全应用技术标准。【文章根据零壹财经"一文看懂生物识别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竞争态势"编辑整理】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