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 正文
智慧护航丨北京冬奥安保中的航天“黑科技”
2022/1/31 12:08   中国航天报      关键字:北京冬奥 安保 航天      浏览量:
基于此,航天长峰创新性地构建了安保信息集成平台,将前端视频与二三维地图自动衔接、无缝拼接融合为一张三维实景超级地图,构筑全域“一张图”的地图底座,同时利用AR技术对治安防控要素资源进行立体挖掘、智能标注刻画,使地理、预警、警力等各类隐性资源数据显性化、显性数据结构化,实现目标区域的数字化全景监测。
  北京冬奥会作为国家重大活动项目,对整体安全防控需求极高。此次北京冬奥会安保工作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何不同?
  近日,《中国航天报》记者来到北京冬奥会张家口崇礼赛区社会面的安保总设计和集成任务承担方——中国航天科工二院航天长峰,就赛区安保情况进行了专题采访,揭秘北京冬奥安保中的航天“黑科技”。
  据航天长峰副总裁王艳彬介绍,承担此次安保任务的大都是“老将”,他们曾参与过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安保任务,如今再度乘风破浪、征战冬奥,以航天之“智”护航北京冬奥。
  为满足冬奥整体安全防控需求,航天长峰安保项目团队全面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城区、乡村和奥运核心区连线道路的日常治安防控、交通管理、任务保障、事件处置调度、多种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为核心,打破部门警种壁垒,推进数据融合共享,加强高端集成应用,全方位构建冬奥会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全力打造融合、可视、智能、协同、移动的新型安保指挥模式,也为公安机关提供打击防控的“尖刀利器”。
  安保防线更加全面、坚固、安全
  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等大型活动安保科技系统建设和保障任务的考验,航天长峰的高科技安保系统亦趋完善。
  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据航天长峰安保科技技术总监田培森介绍,2008年的安防主要以前端传统技术手段为主,且技术手段相对单一,一定程度上会对安保人员正确评估产生影响。例如,使用红外技术防止入侵,可能会因为有人晃动或者落叶等产生误报。
  而2022年,航天长峰在冬奥项目中应用了新的安保技术,持续降低了技术层面带来的风险,在冬奥中展现创新风采。
  随着各种探测技术不断出现,各种入侵探测报警系统融入到安防领域。
  在项目团队看来,安保防范系统再也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针对开放式、范围广、环境复杂、各方面条件极端严峻的实际情况,融合多种物理手段,如红外、激光、高压脉冲、无线震动传感器等来精确检测入侵并发送警情,建立人力无法到达区域的安保防线,构建“远可探、中可管、近可打”的纵深防护体系,实现对低空、地面和地下三大区域的防控覆盖,让这道屏障更加全面、坚固、安全。
  打造合成、联动、一体的智慧平台
  航天长峰安保项目团队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将传感器、无人机等新技术产品融合运用到安保指挥中,实现对入侵目标的探测、定位、分类识别、轨迹跟踪等功能,并可通过前端探测设备与声光电联动机制,对攀爬翻越、掘地入侵、低空抛物、围栏破坏等行为发布警报信息,及时准确地报告入侵异常事件。
  安保需要前端的信息及时、准确、具体地反馈到后方,安保处置工作要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主动防护,要将工作重心从事后转向事中和事前。
  基于此,航天长峰创新性地构建了安保信息集成平台,将前端视频与二三维地图自动衔接、无缝拼接融合为一张三维实景超级地图,构筑全域“一张图”的地图底座,同时利用AR技术对治安防控要素资源进行立体挖掘、智能标注刻画,使地理、预警、警力等各类隐性资源数据显性化、显性数据结构化,实现目标区域的数字化全景监测。
  “在冬奥的安保指挥中,需要依靠前端感知摄像机及时感知态势变化,并反馈给指挥中心,以此决定如何调度安保力量。”项目负责人范亚琼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安保指挥调度综合技术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航天长峰还完成了“雪亮工程”等工程项目,创新性地搭建了“智慧安防小区”平台,将管控手段“最后一公里”接入到小区单元内,全面提升崇礼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安警务现代化水平。这些突破和建设成果获得了省、市级领导的高度肯定,为赛事全方位高效协同管理、提升防控效能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