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MT-2020(5G)推进组联合华为在北京怀柔5G测试外场率先开展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新技术验证测试。
在本次测试中,华为就《面向R16及未来的新功能及新技术验证》规范中定义的低时延高可靠(URLLC)进行了更丰富场景下的测试。
通俗地讲,本次测试重点在于,看在国际确定的新标准下,5G传输的滞后性和可靠性如何。不同于第二阶段中单站及静止多点测试,本次测试完成了更多场景的验证:既有室外打室内(O2I)测试,也有多站宏覆盖场景测试;既有更大包传输速率测试,又有移动性测试。
通过Polar编码、优化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HARQ)技术及结合UCNC联合优化设计,测试结果表明:在超过一公里的5G宏站连续覆盖区域内,空口传输延时低于1ms的同时,传输可靠性高于99.999%。通过验证和评估面向R16的新功能新特性,持续支撑3GPP国际标准推进。
年底5G产业链主要环节预商用
2017年11月23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工作的通知,要求有关单位明确第三阶段测试目标、内容和指标要求,加快完成试验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加快设备研发,开展融合试验,力争于2018年底前实现第三阶段试验基本目标,支撑我国5G规模试验全面展开。
2018年1月16日,IMT-2020(5G)推进组在北京召开了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规范发布会。工信部指出,发布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的规范,就是要给出中学阶段的课本和考试大纲,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将是5G实现“18岁成人”之前的关键一步。
当日会议确定,通过本阶段的测试,预计在2018年底5G产业链主要环节基本达到预商用水平,会议发布了包括《面向R16及未来的新功能及新技术验证技术要求》在内共8本规范。
从整体上讲,中国的5G技术研发试验在2016年到2018年底时间段进行,分为5G关键技术试验、5G技术方案验证和5G系统验证三个阶段实施。
通讯设备厂商争夺激烈
借火热举办的2018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简称MWC2018),华为面向全球发布了华为首款3GPP标准(全球权威通信标准)的5G商用芯片——巴龙5G01和基于该芯片的首款3GPP标准5G商用终端——华为5GCPE(Consumer PremiseEquipment,5G用户终端)。
华为此次发布的Ba-long 5G01是首款商用的、基于3GPP标准的5G芯片,华为5G CPE分为低频(Sub6GHz)CPE和高频(mmWave)CPE两种:华为5G低频CPE实测峰值下行速率可达2Gbps,是100M光纤峰值速率的20倍,不到1秒即可下载一集网络剧。5G网络和终端是5G商用的两个基础条件,而对于终端来说,芯片又是重中之重,是5G产业发展和成熟的关键环节。华为此举意在突破5G终端芯片的商用瓶颈。
而在MWC2018上,中兴通讯则与高通、中国移动联合进行5G三方IoDT演示。作为5G新空口(5G NR)互操作数据连接(3.5GHz频段),该连接的成功完成是实现5G新空口技术大规模快速验证和商用的重要行业里程碑,能够使符合3GPP Release 15规范的基础设施和终端就绪,以支持5G商用网络的及时部署。
MWC展上,华为与中兴的“争艳”只是一个缩影。去年,通讯行业设备投资走低,通信设备厂商的财报并不亮眼,面向未来,华为中兴颇有“押宝”5G的意图,在这个阵地的争夺日趋激烈,在不久之前,中兴就公告称拟定增130亿元加码5G研发,其中91亿元用于5G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39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南方日报记者 姚翀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