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启动仪式上,上海市经信委公布本市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并宣布成立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从研发端来匹配社会需求。去年12月12日,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并面向全球征集方案。首批吸引了全球超过170份面向10大领域、19个具体点位的AI解决方案。经过供需对接、实地评估、方案角逐、专家评审,最终共有85家AI企业入选。
如今,12大场景均已实现了技术落地,并已经初见成效。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为例,该院去年12月份在将AI应用于中国的慢病管理之中。传统的诊断手段中,眼科医生借助前置镜可以直接观察人视网膜上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通过这些血管的分布和状态直接评估其全身血液循环的健康状况,比如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循环状态。人体很多慢性疾病在早期,甚至是临床前期,其血管特别是血液微循环提前发生异常,但是很难被发现。此时如能进行眼底专业筛查,客观记录和定期随访,有助于慢性疾病的及早诊断和治疗。比如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甚至是阿尔滋海默病等,所以眼底检查成为监测这一类疾病的“窗口”。
借助AI影像识别技术进行眼底筛查,可以将三甲医院的优势资源下沉到“医联体”内的基层和社区资源,有效帮助基层百姓进行慢性病筛查、早期发现和长期管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信息办副主任彭沪介绍称,目前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6%以上。这是人工智能改变城市生活的一个典型案例。而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快速进入城市社会,离不开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
在当日成立的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中,首批成员就包括百度、腾讯、科大讯飞、商汤科技、依图科技、深兰科技、优刻得、智臻智能、第一太平洋科技集团、微软亚研院(上海)、ABB等22家单位。
这一名单囊括了中国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研发的第一梯队企业。据上海市经信委人工智能处处长张宏韬介绍,理事会作为核心机构,分行业领域设若干专业委员会,围绕“赋能、创新、合作”三大主题,在产业推动、应用使能、人才集聚、智库研究、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共同提高上海乃至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努力将联盟打造为海内外人工智能交融合作的平台。
从研发到应用场景,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在3年之内就实现了生态链闭环。上海市经信委介绍称,下一步,首批12个场景将以1年为建设周期,开展建设工作。期间,紧扣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全市智慧城市体验周等重大活动,届时将向海内外展示场景建设的阶段性成效。到2020年,上海要形成60个AI深度应用场景、6个创新应用示范区,全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争取通过三年的滚动推进,在每个区都有实际应用的载体。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