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3位走失老人和1名儿童,发现200次“火情”报警,锁定雾霾天违规上路的车辆,预警摊贩占道经营……聚焦“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难题,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依托区、镇(街)综治指挥管理平台和“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系统,推动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建设,编织起一张铺天盖地的“智慧天网”,实现24小时全境巡航。
“智慧天网”如何织就
亦庄镇编织起的这张“天网”是什么样的呢?据介绍,亦庄镇综治网格指挥中心从去年开始不断改造提升视频监控系统,打造了“天地人”三层监控网络。在天空中,建成4处高点云台,含有烟感和红外主动报警功能,覆盖半径2公里,2分钟就能完成亦庄镇全域一圈扫描巡查,实现镇域24小时全境巡航,如遇火情或人群密集聚集就能够自动弹出报警。在地面,整合了地区1800多个摄像头,并对其中900多个早期摄像头进行升级,改造为高清、后端分析功能的摄像头,在全镇社区出入口及重点区域安装人脸和车辆识别摄像头,能够实现追踪车辆、人员行动轨迹。同时亦庄镇还配备了4部车载监控设备以及“单兵”系统,为每名基层执法人员配备了具有4G视频传输功能的移动设备,实现GIS定位、工作轨迹生成和执法图像的实时回传,实现对问题发现的移动监控、实时指挥,使移动摄像头遍布亦庄镇。
“智慧天网”编织起来了,截至目前,亦庄镇综治指挥管理平台采集汇聚人地物事情、组织等各种基础信息20余万条,实行GIS落图管理,动态更新,全面打通部门信息壁垒。海量数据已经运用到城市管理中。据介绍,中心平台按照社会治理的需求,汇聚城市管理、综治安全、公共服务、综合执法、生态建设等15个工作模块,通过预先设定的预警阈值,实现实时智能分析预警。按照多网融合发展思路,整合城市管理网、社会服务网、社会治安网和城管综合执法网业务,实现了亦庄镇综治网格指挥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业务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优化社会公共服务,打通了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以前执法人员需要寻找目标人物,需要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去找,有的时候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而现在的人脸识别系统,则只需几分钟;遇到雾霾限行时段,只要输入车型等信息,就可模糊查询到违规上路的车辆,并且能够实时生成车辆轨迹,方便执法人员拦截查处……通过“智慧天网”平台建设和部门融合联动,亦庄镇实现了“基础信息标准化、事件处置流程化、政府管理智能化、决策指挥科学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全镇三类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约76.4%,“12345”城市管理类案件下降约50%,居民投诉案件下降约50%,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亦庄“天网”有啥威力
发现“火情”报警200多起
高点云台实现镇域24小时全境巡航,半年多来已经发现“火情”200多起。据介绍,目前红外主动报警设置的温度上限是50摄氏度,一旦温度超过50摄氏度就会自动报警。一旦报警触发后,网格指挥中心将通过系统向火情附近网格员、保安、微型消防车发送信息,网格员到场后负责道路交通疏解,保安负责疏散人群,微型消防车进行扑火自救,同时系统还将根据火情联系消防队,发送火情位置信息、房屋结构图、人员信息等基础材料。
目前高点云台已经发现200多次“火情”,经核实仅有30次为火情,以烧冥纸和烧垃圾为主,另外100多次误报是夕照在车辆、建筑物玻璃上造成温度超过警戒线,这类误报都可通过标记进行调整,减少误报情况。
两小时找回走失男童
重点区域安装的人脸和车辆识别摄像头能够实现追踪车辆、人员行动轨迹,这套系统在去年年底找回了一个走失的7岁男孩,前后用时仅两个小时。当时派出所接到报警,说是一名7岁男孩走失,原来男孩每天和母亲约定放学后在亦庄公交站下车,可是当天他坐过站了。等孩子母亲将孩子正面照片传来耗费了将近1个小时,网格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拿到照片输入系统后,2分钟左右就根据人脸识别锁定了孩子的行动轨迹,顺着孩子最后留下视频影像的摄像头位置,网格员们很快就追到了正在寻找回家路的孩子。除此之外,这套系统还找回了3名失踪的老人。
市场门口摊贩聚集随时预警
游商占道经营和城管打游击的情况非常普遍,城管执法力量有限无法24小时人力盯守,亦庄的天网则实现了人群密集聚集自动预警。在亦庄镇宏德利源市场门口,以前经常来摆摊售卖的无照商贩不见了踪影。原来他们是被“天网”盯上了:视频监控系统给这一区域设置了区域人口阈值,一旦区域内人员超过阈值,立即报警,执法人员就可及时发现占道游商问题,通知城管执法人员前去处理。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