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430万辆,警力显得捉襟见肘。上海大量引入科技手段改变这一矛盾:大数据系统让交警执法更精确;多功能“电子警察”全天候让各类违法无所遁形。在这一次上海交通大整治中,“非一线”警力,也通过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站到了城市交通治理“一线”,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数据系统引导精确执法
金军所说的“事件监测系统”,前端是基本覆盖浦东内环、中环浦东段和华夏高架整个区域匝道的72个高清电子探头,大型货车违法驶入将无所遁形。而后台程序还会对探头捕捉到的画面进行行为分析:“比如车辆驶过,画面中出现了原本没有的东西,系统就会判定存在抛物嫌疑。”
每天,金军和同事都会将系统自动识别、生成的信息打包下载,再放入大数据库对注册在浦东的货车逐一比对,其余车辆则由人工比对,最终将涉嫌违法的车辆挑出来,由事故部门开具违法行为告知书。5月25日试点至今,已有1800余起大型货车违法闯禁行为被发现。通过大数据分析违法车辆信息,不仅提高了用警效率,交警还会直接找到违法多发的运输单位,“点对点”展开法治教育。试点之初,系统每天要拍到十几辆卡车闯禁,如今一天最多两三辆。对于金军和同事来说,大数据另一大好处是破解了一些困扰已久的执法难题。比如查处“克隆车”:过去主要依靠被套牌车主发现异常后报案,或是交警执法时偶然发现,属于“被动式执法”。如今记者在警用大数据平台看到:感知“非常状况”后,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
这样的大数据系统已在全市应用。“电子警察会自动扫描经过车辆的车牌,与数据库内的车牌数据进行比对。”上海交警总队事故防范处民警吴皓说,如果出现重复,就说明存在“套牌”嫌疑,如同系统内找不到,就说明使用了假牌或已报废号牌。
构建非现场执法网络
8时15分,浦东交警支队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中环线金科路匝道处通往地面的两条车道已有车辆积压,却几乎没有车占用另外两条车道。
2015年今日,大屏幕上的画面是另一番景象:后方车辆纷纷占据旁边两条车道,行至匝道处再连续变道插队,导致四条车道全部被下高架的车堵死。“这是典型的因乱致堵。”金军告诉记者,大整治伊始,浦东交警针对这样的10处违法易发路段安装了能同时拍摄多项违法的电子警察,现场还配备公布违法号牌的电子显示屏。如今,这里的违法率下降了近40%。
交警和技术人员选择好安装位置后,这些电子警察以摄像头监控画面为蓝本建构出比对模型,后台系统模拟出各类违法行为的“虚拟禁区”,车辆一旦闯禁,就会诱发拍摄。大整治中,上海积极推动1.8万套电子警察安装,一套电子警察设备能识别闯红灯、压实线、逆向行驶、违法停车等17种违法行为,基本涵盖常见交通违法。
让守法者获得“规矩红利”
10时,大屏幕上罗山路、锦绣路南进口处左转弯车道排起了百米长队。这时,旁边几乎没车的直行车道,前方显示屏上字幕由“直行”转为“左转”,后续准备左转弯的车辆径直驶入这根车道,缓解了左转车道的压力。
这是浦东正在试点的“可变车道自适应翻转功能”——根据道路车流量自动变换车道方向。“我们设计了一整套程序,根据监测到的车流数据,先调整信号灯时长,如果还有积压就改变车道方向,均衡各方交通压力。”民警姜允侃说,目前,这一路口通行效率提高了至少20%。
为了让这些科技手段真正发挥作用,姜允侃和同事们先查阅和统计了历年交通数据,再调研驾驶员意愿和路口交警指挥习惯,根据路口实况综合计算出合理的调整范围,再对数字进行手工微调:“计算的数据是理想化的结果,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细化的调整。”
让姜允侃乐此不疲的原因,在于他希望为守法者创造更好的通行环境:“我们好不容易通过严管严罚初步建立起驾驶员的守法习惯,应该打造更好的交通环境,让驾驶员感到守法确实值得,这样的守法才会更长久、更稳固。”
不少市民表示,对交通治理中的科技创新乐见其成:“科技手段投入增加,违法在变少;违法减少,科技手段就更加有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