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这些大众读者所关心的问题,光明网记者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导刘治彦进行了采访。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的重要形态
智慧城市,简单来说,就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公共服务的便捷化,产业的高端化,城市管理的精准化。所谓“智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通俗来讲,应是给城市装上了神经系统,但仅仅这一点还不够。在神经系统之上,城市还能够以人的智慧作为支撑来进行高效的运行、高层次的管理。这样的模式,才是未来的城市形态。
过去我们的城市化,没有神经系统,有的大城市智慧化程度高一些,那也是局部的,没有联通起来,属于孤岛式的单元。智慧城市化,就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各个部分进行有机的联通起来,同时能够进行信息的集成,在城市管理员那里能够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每个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也可以进行点对点式的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可反应的城市,既包括对城市信息的及时采集,也包括有效传输、处理和决策,通过反馈来进一步地对城市的整体运行进行监测监控,来优化城市形态。以信息技术和人的智慧作为支撑,来进行城市的运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管理,所以说,智慧城市应该是未来城市的很重要的形态。
我国城市处于信息化到智能化过渡阶段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分步来实施,好比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需要一步一步地来完成,我们现在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城市,我认为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0阶段,把城市的各种信息实现数字化,这些工作我们在建设数字城市上已经做了一些基础工作。第二阶段是2.0阶段或者信息化的阶段,在1.0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基础设施使得这些点连接成网,组成网络化。很多城市也基本实现了,比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完全靠整合节点后形成的网,由单纯的数字城市变为信息化城市。第三个阶段是3.0阶段或者是智能化阶段,在部分城市也实现了,比如滴滴打车,网上购物,信息变成智能化的。
智能与智慧,只差一个字,还属于3.0阶段。真正的智慧城市,应该是4.0阶段,也是一种未来城市的状态,是一个可感知、可反应、可思考的城市。我们还处于2.0到3.0的阶段,离理想状态还很远。缓解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奇高、社会治安、城市产业优化等,都需要信息共享,资源合理配置。智慧城市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病,也才真正实现了新型城镇化提出的计划目标。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高端化,管理精准化,信息技术设施安全化,这是未来的城市发展目标。
对策:打破部门利益壁垒,立法保障信息安全
我们建设智慧城市,现在最大的障碍是,一方面信息难以进行共享,另一方面我们一系列的立法还不够健全。这些年的智慧城市建设都是零打碎敲式的。分开来讲,在基础设施方面,通过网络建设,信息技术设施发展很快;再一个,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遥感卫星、探头,发展也很快;一些相关技术,像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都发展很快。在应用方面,比如电子商务、网购,包括像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企业,发展也很快。尤其是电商需要一个城市作为节点扩散开来,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电子政务,比如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发展也很快,也包括在线监测,比如环境方面。整体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作为智慧城市,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交通、民生、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内,应该与城市的智慧管理融为一体,并且应该是全方位覆盖的。但目前来看,覆盖面还不够,都是条状的较多,应该从信息技术入手来进行建设。
整合各领域信息后才能联通各方面,像身体各器官、各部位的神经是联通的,然后信息汇集到中枢神经,来进行处理,保障正常运行,这样的城市才是智慧城市。目前,影响最终城市管理决策的是中枢神经还没有建立起来,信息都散落在各个部门,都是信息孤岛。市政的管基础设施,电信的管通信设施,交通部门管交通,教育局管教育,卫生局管医疗,这些信息都是分开的,信息不能整合,形成不了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信息到决策层那里都是一些零散的、分块的信息,领导很难做出科学决策。对研究者来说,也很不利。搞信息集成,对智慧城市进行统一管理,才是省时省力的。信息不完全的话,就很难反映整个城市的全貌,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就很难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法律体系,界定好信息共享的机制,法律同时也保障信息的安全。现在城市信息孤岛形成的部分原因是部门之间存在某种担忧或者借口,认为信息贡献出来后,是否会造成整个行业部门的损失。我认为这种担忧是存在的,所以,行业信息安全、国家信息安全等,应该用立法来保障,不同层次的人应该有不同层次信息的可掌控范围,通过立法的方式能够把信息平台搭建起来,维护好、运行好。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