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防行业网

首页 > 其他新闻 > 正文

物联网改变传统农业 河南省农田管理尝试高科技
2012/7/23 9:15:00   河南日报      关键字:物联网,监视器      浏览量:
借助一种新技术手段——物联网,加强对天气、土壤、病虫害等影响农作物生长因素的监控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正成为河南省一些地方在农田管理中积极尝试的新鲜事物。

  眼下正是秋苗管理的关键时期。但盛夏时节,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尤其是近年来频发的旱涝急转现象,对农作物生长影响很大。另外,部分地区病虫害时有发生,也造成农作物受灾。因此,对于农作物生长环境的监测显得越发重要。

  借助一种新技术手段——物联网,加强对天气、土壤、病虫害等影响农作物生长因素的监控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正成为河南省一些地方在农田管理中积极尝试的新鲜事物。

  

  安装在鹤壁农田里的“星陆双基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的监视器,成了农田管理的新手段

  一个市的实践

  “我们今年要在鹤壁市实现双覆盖。”鹤壁市气象局局长张睿光告诉记者,年底前所有县区、所有万亩创建示范方全部要安装一种叫做“星陆双基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的监视器。

  这套系统是中国农科院主持开发的863计划中的一个课题,今年4月已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7月5日,记者走进鹤壁农科院,在这里体验了一把这个神奇的监测系统。工作人员一打开大屏幕,分布在鹤壁全市田间的60处监测点的各种数据和图像扑面而来,地表温度、空气湿度、风向、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植被光合有效辐射、叶面积指数等农田生态环境参数,一览无余。

  随后,屏幕上出现了农田的视频画面,一片绿油油的玉米苗。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位于浚县王庄监测点所拍的实时画面。镜头拉近后,一棵玉米苗清晰地显示在大屏幕上,田里夏收后剩下的麦茬依然可见。镜头再拉近,一片玉米叶的视野画面清晰可见。

  谈起这套系统,张睿光一脸自豪。他说,这套系统将卫星遥感技术与地面传感、无线通信技术有效结合,实现了实时、动态、连续监测,足不出户就实现了大田作物长势、生长环境的可视化。

  “对农作物叶面积指数实现自动观测,这在国内外还是首次。”张睿光说,过去农技人员搬梯子去田间拿着尺子去量,才能计算出来叶面积指数,很费事。

  查看农作物病虫害情况则是另一个神奇的功能。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查看病虫害情况有两种方法:一个高清摄像头镜头拉近,直接观察农作物。再一个是使用孢子捕捉仪。

  这是什么仪器?

  看到记者疑惑,在大屏幕上,工作人员远程控制了一个监测点的高清摄像头,拉近镜头,看到一个小盒子样的装置,这就是孢子捕捉仪。

  工作人员介绍,根据风向,仪器可自动调整进口方向,有个吸尘器把空气吸进去,里面有个类似电影胶片的胶带装置,把吸入空气中的灰尘、花粉、孢子等粘在上面,里面有放大1000倍的显微镜拍照,再把图像传输到后端服务器

  正说着,一幅显微镜下的图像呈现在眼前,这正是孢子捕捉仪拍摄的照片。通过这,植保专家可观察到有无病虫害产生的孢子,可以发现早期的病虫害,提前防治。

  除了微观监测,在宏观观测苗情方面,这套系统也比传统的卫星遥感技术要有优势。

  张睿光说,过去一直用遥感技术,但有不确定性,比较宏观,现在用反演技术能再精确一些。他举例说,在三月份,用卫星遥感技术测一类苗、二类苗的面积,但卫星会把当时已发芽树木的绿度也当作小麦的绿度,造成测算偏差。这时再用地面遥感技术,反演矫正这个偏差,这样结果就精确了。

  去年鹤壁浚县22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581.4公斤,创下了全国整县建制小麦高产纪录。“这样的成绩与科学管理和技术服务是分不开的。”张睿光说,受此鼓舞,鹤壁当地决定,今年在全市农田实现这套系统的全覆盖。

1 [2

相关专题: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