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报警(服务)领域,大家习惯于将报警划分为固定目标报警和移动目标报警两个方面,具体的使用场景和对象之间的差别貌似仅仅在于目标物体是否处于运动(移动)状态,尽管看起来只是使用对象的不同,但二者有本质的差异。
就固定点报警而言,其防范和报警方式主要是应对入侵,结合现场报警和远程信息传输,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起到威慑、吓阻、中止入侵并起到有效的安全保障。对于移动目标的防范和报警方式而言,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防盗,同时还涉及到地理位置信息、活动状态、信息传输以及相对应的响应机制。
固定点报警(服务)推广和应用广泛除了有明确的防盗需求和商业盈利模式的支撑外,最主要的是其报警(服务)系统能够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循环。以小范围特定区域内的现场报警而言,报警系统能够通过层层预警、告警的方式提示安全值守员,安全员根据操作流程进行确认和处置,整个流程十分清晰和简单。推而广之,扩大到区域性甚至是全国性的联网报警(服务),其报警机制和响应流程依然十分清晰并且可控,最重要的是能够快速核实(出现场)从而达到安全之目的。
而移动报警由于其目标处于运动(可变)状态,其防范目标除了防盗外,还有更多的安全诉求,比如防抢、防破坏、防走失等。除了在技术运用和产品层面在入侵探测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变量(GPS/GIS信息、时间、速度、),同时由于防范目标处于活动状态,对于设备电池、信息传输介质/载体、通讯信号以及对应的处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因为这些不可控以及其他系统平台的支撑和依赖较大,移动报警从一诞生就注定了其一定是大系统并且受制于其他行业技术的发展,比如卫星定位系统的民用化进程、定位准度和精度以及无线通讯信号覆盖面(2G/3G/4G,基站,公共WiFi等)等。
所以,移动报警(服务)的使用群体绝大多数集中在轮船、车辆(主要是特种车辆)等具有强烈的安全需求以及能够承担相对高昂的费用的群体——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技术设备和系统的补充为保险等风险转嫁提供更多第三方支持。另外,由于目标处于运动状态,报警之后的响应基本上无法进行,这也注定了其使用群体难以扩展到更大的群体。
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民用化进程越来越快,具体的项目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北斗”系统的加速应用,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和入侵探测信息推送等更多功能的移动报警应用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在通讯网络及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私家车也越来越普及,移动报警在车辆上的运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设备价格也越来越低,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但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事实是,基本上这类型的设备都不是专业的报警设备厂家出品,而是以行车记录仪等“汽车后市场”的各配套商,并且基本上都是以纯设备供应的方式,缺乏系统支撑和服务支持。
同时,除了汽车的移动定位报警之外,针对个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物品(特别是随身携带的箱包和手袋)、宠物等群体的移动报警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除了物品的防盗具有较强的功能性需求外,个人和宠物等的移动报警及定位本质上属于情感类需求,而赋予安全报警(服务)更多功能性之外的情感定义,将是今后民用化安全报警(服务)最显著的特征。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