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防行业网

首页 > 焦点评论 > 正文

四川泥石流地质灾害多发 安防预警任重道远
2013/7/12 11:06:00   中国安防行业网      关键字:四川泥石流,安防预警      浏览量: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因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而由降雨引起的滑坡在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生频率最高。滑坡灾害活动频繁的时段主要集中在汛期,且有逐年高发趋势。

    连日来,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德阳市、阿坝州、汶川等地受持续降雨影响发生洪涝和泥石流灾害,造成当地大量民众被洪水、泥石流围困。其中北川老县城“5·12”地震遗址全面被淹,截至7月11日15时,四川消防部队共参加抗洪抢险1002起,出动消防车辆(舟艇)1420台次、官兵7558人次,共营救被困群众6743人,疏散转移群众17917人,抢救保护财产价值3754万元。

 

汶川地震遗址被淹

    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

    频发的山体滑坡灾害令人揪心,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不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因为事前难以判识出潜在灾点。若是未能判识潜在灾害,就很难采取监测、预警、预防、治理等减灾措施。”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坦言,“对潜在灾害危险性的判识是减灾的关键环节,是目前这一学科的前沿科学问题。”

    山体滑坡,是山体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稳,向斜坡下方滑动的现象,山区群众形象地称其为“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易集中发育在构造活跃的区域。这些部位常是大地质构造单元的交界地带或大的断裂带经过的区域,地震、断裂活动多。我国西南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地形落差巨大,地形陡峻;季风气候明显,降雨丰沛且多暴雨;生态脆弱,土壤侵蚀强烈。

    而发生山体滑坡的自然诱因很多,主要是地震、降雨、冰雪融化以及河流对斜坡坡脚的冲刷和浸泡等。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也可诱发。“人类活动多集中于河谷地带,而这在空间上往往与地质灾害危险区重叠,这是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常常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之一。”崔鹏说。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因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而由降雨引起的滑坡在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生频率最高。滑坡灾害活动频繁的时段主要集中在汛期,且有逐年高发趋势。

    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地质灾害有“暴雨期间会滑,而在冬季不滑”的推论。这种观点把山体滑坡视为一个弹簧,暴雨相当于扰动了它一下,只要暴雨不超过它的极限临界值,它就不会滑动,雨后它又回弹恢复到原状,这是用“弹性理论”局限地解释滑坡体及变形失稳过程。

    但是,到过云南镇雄山体滑坡现场的国际滑坡协会副主席、国家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专家殷跃平表示,镇雄滑坡体主要由饱和水的泥土构成,夹有少量的块石,很显然,它并不是“弹性体”,而是“塑性体”,处于长期的“蠕变”“疲劳”状态,具有稳定性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的趋势。它在暴雨期间不滑动并不等于在其他时间不滑动,暴雨将加剧其变形,并向临界点逼近,久雨(雪)甚至无雨也可能使灾害体趋近临界值而最终失稳。这其实是一个长期累积和叠加的过程。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山体滑坡发生后,当地群众会说,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都没有发生滑坡,为什么偏偏在某个时候发生灾害。对此,殷跃平认为,这就是滑坡发生的随机不确定性,是地质灾害本身携带的风险。像乌蒙山区是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以前不发生滑坡的山区沟谷地段,并不等于现在或者将来不发生滑坡,只要具有易发滑坡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就存在相当高的成灾风险。

    防范山体滑坡任重道远

    “不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因为事前难以判识出潜在灾点。若是未能判识潜在灾害,就很难采取监测、预警、预防、治理等减灾措施。”崔鹏坦言,“对潜在灾害危险性的判识是减灾的关键环节,是目前这一学科的前沿科学问题。”

    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强烈的地区多是暴雨频发、降水丰沛的山区。因此,降水诱发型山体滑坡一直是滑坡防范的关注重点之一。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专业气象服务室副主任吴昊表示,精细化的降水预报是降水诱发型山体滑坡预报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地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可判断一个区域受降水影响发生滑坡等灾害的可能性大小。他坦言,山体滑坡预报依然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

    从2003年起,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并成功预报了多起地质灾害,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川绵竹清平镇群众因为及时的气象预报预警而成功避险。当时气象部门预报有大暴雨,大暴雨的级别已达到并远远超过了泥石流产生的条件,我们就毫不犹豫地组织转移。群众转移完之后半个小时,泥石流就发生了。如果稍微犹豫一点,或者气象预报不及时、不准确,就会造成一定的灾难。”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表示:“近年来,我国气象部门抓住项目建设机遇,使气象监测能力更加适应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需求,加强突发性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推进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的转变,推进气象服务的组织体系向基层延伸,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我们从相关专家分析来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可以做到预警的。另外,2010年10月,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签署《关于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的框架协议》,并按照合作机制,双方联合成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双方定期互访和交流机制。同时根据《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多部门将建立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由此,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有望减少。

    安防预警见成效

    关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目前,国内已经有比较好的成功案例,相关安防企业也开发出了成熟的产品。

    西藏自治区国土部门针对西藏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已经建立了自动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相关专家介绍称“滑坡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形,最前面的部位会发生鼓胀裂缝,中后部出现拉张裂缝。在这些位置安装裂缝位移器、裂缝报警器,可以实时监测滑坡的位移和变形情况,如果裂缝加剧,报警器会自动报警。”这样以来相关部门就可以及时通知危险区域内的群众撤离,并做好相关准备。

    吉林省敦化市国土部门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并投入20万元,建立了地质灾害远程科技监控平台,在吉林省率先使用实时视频网络监控系统对敦化市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远程监控,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更加科学准确。

    广州美电贝尔相关产品负责人表示公司在国内率先设计、开发并推出基于覆盖全国的无线移动网络及自建FM无线调频网络的智能应急预警发布系统。该系统是采用国际先进的INTERNET网络、RDS技术、GIS地理信息、蜂窝网络带宽传输、嵌入式文语转换、LED显示控制等技术,产品集“无线文转语应急广播”、“电话应急广播”、“无线LED显示屏发布”、“FM无线调频广播”、“本地MP3播放”、“本地MIC广播”、“本地软件无缝管理”于一体的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可快速、及时、准确地将各类信息,特别是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给社会公众,扩大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解决灾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预警能力,达到最大限度防灾减灾。

相关专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