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 正文
汪玉凯:新型城镇化需守住安全底线
2015/5/19 11:54   中国气象报      关键字:汪玉凯,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      浏览量:
近年来,各地启动了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有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杨宜勇认为,这个想法有些幼稚。智慧城市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条件,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然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多新情况出现了,比如城镇化并非自然地走向城乡一体化。

  “快速城镇化对农民在客观上造成了双重伤害,也使得政府政策的公平公正受到社会质疑。”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认为。

  近几年,为了减少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等概念被广泛提及。

  “城市看海”已成为多个大型城市的统一诟病。相应之,建设海绵城市则是要改变城市硬质水泥路面无法涵养水资源的问题,从而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要有利于统筹缓解我国越过城镇化、工业化迅猛发展后遗留下的水灾害加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与水生态退化的危机,必然要转变既往激化人与自然矛盾、加重灾害风险的发展模式,要将防灾减灾需求纳入发展规划,通过部门间的协调联动、信息共享以及鼓励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及人与自然间的合理共存。

  “发展规划与防灾规划脱节,相关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基础信息相互封锁,综合治理无法可依,缺乏持续稳定投入机制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说,“面对城市水危机加重的严峻形势,没有哪一个部门可以靠单打独斗扭转危局,也不可能靠短期高投入一蹴而就、创造奇迹。因此,能否建立起趋利避害、化害为利的良性互动机制十分重要。”

  如今,城市越来越聚集。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聚集就有规模效益,但相应地灾害也越来越多。“有句话说‘对于城市来说,一切天灾都是人祸’。”国家减灾委专家委专家、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现在很多城市建设都只顾眼前利益,对于后续工作考虑不够。比如摩天大楼的高层着火,能否有序疏散人群、扑灭大火?高速公路路面偏低,出现强降雨能否及时排出积水?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

  近年来,各地启动了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有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杨宜勇认为,这个想法有些幼稚。智慧城市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条件,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但伊朗核电站的震网事件就证明黑客可以随便侵入任何一个系统,随时获取所有信息。一旦进入战争状态或是准战争状态,要想干扰一个智慧城市,仅用病毒就可以发起另外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所以,智慧城市建设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对此,汪玉凯持同样的观点:“从公共安全本身看,我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国家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和网络安全。要把公共安全放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地位。”汪玉凯认为,要强化公共安全,首先,政府应制定公共安全的规划战略和预案;其次,应构建信息化的公共安全平台;再次,构建信息化公共安全平台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注重实用性。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