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份智慧城市排名报告看全球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2023/8/2 09:53   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      关键字:全球 智慧城市 发展趋势      浏览量:
在前不久举行的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专题论坛“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上,发布了《2023亚洲智慧城市排名》《2023二十国集团(G20)智慧城市排名》两份报告。
  在前不久举行的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专题论坛“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上,发布了《2023亚洲智慧城市排名》《2023二十国集团(G20)智慧城市排名》两份报告。
  两份全球智慧城市报告总共调研了全球243个城市,涵盖亚洲144个城市、二十国集团184个城市,历时半年之久,由32位全球政策制定者和行业专家制定了从数字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制度基础设施三个层面的16个指标,对21个语种的上万条数据来源做了证据校对。
  报告显示,无论是在亚洲智慧城市排名中,还是在G20智慧城市排名中,北京、上海、深圳、重庆4个中国城市均位列前10%。此外,南京、成都、广州、苏州、杭州、香港六个中国城市也位列亚洲智慧城市前10%行列。
  报告提出,狭义智慧城市指向信息与通信技术,但这是不完整的。广义的智慧城市是城市业务、信息技术和治理机制的融合。基于广义智慧城市概念,编制“以区域融合为导向的智慧城市排名”,引导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策略,推动跨区域的经济和安全体系融合,这种思路的益处是清晰的。
  据上述两份报告作者陈溪博士表示,在超级全球化结束、数字经济重塑国际格局的背景下,以区域融合为导向探讨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策略主要是因为:与国家间的合作相比,城市或城市群间的合作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沿海、边缘地带或大陆腹地城市群间的合作,将建成比地理范围更广大的数字纵深区域,使各经济体的注意力从地缘政治转向地缘经济,而且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设施等多元基础设施的协同,将提升城市群的韧性,以降低气候变化、疫情或社会动荡等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此外,还有利于推进跨区域的人文交流与形成文化共识。
  全球智慧城市群发展现状
  《2023亚洲智慧城市排名》《2023二十国集团(G20)智慧城市排名》还展示了智慧城市群的分析,这也是全球首次大范围对智慧城市群进行的比较研究。从覆盖范围来看,涵盖了欧洲的北海-波罗的海、美国的纽约湾区和大湖区、日本的“三湾”(东京湾-大阪湾-伊势湾)、中国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中东的波斯湾城市群等。此外,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巴尔干山脉、美国的落基山脉,以及始于中国西安-乌鲁木齐/喀什并向中亚及伊朗高原延伸的亚洲内陆城市集群的发展水平也被呈现。
  报告显示,欧洲的北海-波罗的海,美国的纽约湾区和大湖区在总分、传统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单项得分均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州、香港等也具有全球性竞争优势,尤其在数字政府、有线通信等领域优势显著。无论是欧洲的喀尔巴阡山脉-巴尔干山脉,美国的落基山脉,以及亚洲内陆地区,均落后于同大洲所处的滨海区域。需要注意的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是一个例外,其沿线智慧城市集群发展水平和北海-波罗的海相差无几,这得益于阿尔卑斯山脉城市集群在无线通信网、跨区域轨道交通以及鼓励数据合理流动等领域的突出表现。波斯湾地区具有较高潜力,阿布扎比、迪拜、利雅得和多哈处于全球智慧城市的第二、三梯队,与荷兰阿姆斯特丹、美国波士顿、日本大阪、中国佛山等相近。若波斯湾沿岸城市继续提升传统和数字基础设施,有望缩小与全球第一梯队的差距。
  北京市经济与信息局副局长彭雪海介绍,北京市从2002年开始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上网、入云、汇数、提质等一系列工程。从数字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到智慧城市1.0阶段的大数据行动计划,再到现在夯实智慧城市共建能力拓展应用的2.0阶段,北京智慧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彭雪海表示:“在全球变局下,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城市处于新旧发展动能转化的阶段,建设智慧城市将促进创新改革和开放,提升城市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和韧性。“
  智慧城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智慧城市对于推进国家、区域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
  论坛现场,吉尔吉斯斯担前总理卓奥玛尔特·奥托巴耶夫、埃及前外交部长纳比尔·法赫米、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科技事务参赞汗·穆罕默德·瓦齐尔、墨西哥驻华大使馆经济、技术、新兴产业和金融事务参赞艾克多·多尔贝克尔等介绍了各个国家在数字经济、数字城市建设中的经验。
  其中,纳比尔·法赫米表示,就出口价值而言,埃及的数字产业增长速度超过其他产业,目前该国有12座城市正在同时建设中,包括新首都。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付志明以自身往返阿拉伯地区多个城市的亲身见闻为例,表示一个城市不断扩大发展,必然是需要城市治理水平的加强,关于城市治理,智慧城市建设、数字技术应用成为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
  “当今正处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提高数字治理能力、缩小全球数字鸿沟,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于鸿君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当下,我们亟须在人类科技变革之际,扩大各国、各地区、各城市数字合作优势,推动城市数字治理融合创新,提升区域及全球数字体系共建共享水平,促进人类数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教授万喆指出,今年是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当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能不能成为智慧城市,自身的条件够不够成为智慧城市;二是要成为智慧城市要怎么做。“一带一路”顶层设计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这三点正好对应了“能不能”以及“怎么做”的回答。
  谈及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突破时,陈溪认为,AI大模型及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区域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在如何鼓励和支持创业潮、推动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陈溪给出了四点提醒和建议:一是通用人工智能提供了众多想象空间,但其逻辑推理能力还受制于架构、算力、网络、数据以及监管规则,短期内不宜期望过高;二是从促进区域融合的角度来看,仍需要做好成熟的底层基础设施,大模型对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多方的需求并不具备必要性;三是对于发达城市而言,建立AGI中心,做产业、基础设施、场景及产学研协作机制的布局,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牵头,以及大型平台或企业的参与;四是围绕AI大模型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将会非常激烈,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公平开放、有序治理和监管的市场环境,从而为经济发展、产业创新及城市发展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