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04-24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关键字:江苏省 机器人 产业创新 行动方案      浏览量:
到2025年,我省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和集成应用高地,培育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新增10家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遴选50个标杆示范机器人应用场景,重点制造业领域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500台/万人以上。
关于印发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苏工信装备〔2024〕151号
各设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制定了《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江苏省科技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4月17日
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和省委省政府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紧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软硬协同、生态培育,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快推进我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1650”产业体系建设,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为建设制造强省、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撑,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我省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和集成应用高地,培育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新增10家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遴选50个标杆示范机器人应用场景,重点制造业领域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500台/万人以上。
  到2027年,我省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工业机器人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在家政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维护巡检、安全应急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发展,典型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争创国家级产业发展集聚区。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培育建设省级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研究院等各类研发平台。发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作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聚焦补短板锻长板,支持“链主”企业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加快创新突破,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模式。
  (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业机器人重点围绕高精度减速器、高端伺服系统、高性能控制器、高可靠高精度编码器等关键零部件和机器人操作系统开展攻关。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重点围绕视觉传感器、力觉传感器、能够实现智能抓取、柔性装配、快速更换等功能的智能灵巧作业末端执行器等领域加快创新研发。人形机器人重点突破直线型/旋转型电驱动关节、全身动力学控制算法、大模型、电机驱动器、高功率密度空心杯电机、高性能MEMS惯性测量单元、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任务训练引擎等关键技术,并研制出人形机器人型号样机。
  (三)分类培育优质企业。加大对机器人产业链龙头企业招引,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链主”企业整合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等资源,加快培育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优、综合效益好的“领航”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以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打造30家机器人领域智改数转网联示范车间、示范工厂和标杆企业,培育30家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装备服务商。在工业、特种、服务机器人以及医疗、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培育5家独角兽企业。
  (四)创新产品推广模式。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政企协同搭建产品供需对接与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建立机器人产品体验和推广应用中心,加快家庭服务、教育娱乐、配送餐饮、医疗康复、安全应急等机器人推广,打造机器人应用推广“样板间”。面向制造业、农业、矿山、建筑、医疗、安全生产、商用服务等领域,组织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促进制造企业与应用行业深度融合。创新共享服务模式,通过短期租赁、系统代运营服务、智能云服务等方式,加强机器人产品推广应用。聚焦3C、汽车、新能源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在装配、转运、检测、维护等工序的应用和推广,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家政、应急救援等领域的服务应用。
  (五)提升产业技术基础。实施标准规范引领工程,持续推进机器人标准化工作,加强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加快共性技术要求、产品通用规范等标准研究制定。鼓励用户单位和机器人企业联合开展技术试验验证,支持机器人整机企业实施关键零部件验证,推进整机及关键功能部件第三方评价和认证体系建设,提升试验验证能力,满足企业和用户的检测认证需求,提高产品性能与可靠性水平。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地区建设人形机器人概念验证中心,加快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谋划布局机器人交易平台、市场与后市场,提供机器人交易评估、场景展示、工程设计、维修保养、再制造等综合服务。拓展建立底层算力平台,打造智能开源开放平台。
  (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合理区域布局,引导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聚。围绕各地机器人产业基础条件和功能定位,建设一批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南京以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为重点方向,打造全国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创新示范应用标杆城市及产业集聚区,发挥在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基础优势,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无锡重点发展特种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整零协同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常州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发挥产学研优势和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优势,加快产业创新集聚。苏州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推进机器人在制造业、医疗康养、商业服务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南通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特色的机器人小镇。
  (七)推进产业生态建设。构建机器人产业良好生态圈,引导机器人企业通过不同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促进机器人技术创新和进步。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提升信息获取、数据交互、数据安全等技术保障能力。深化科技伦理风险研判,加快推进相关伦理标准规范研究制订,促进技术创新与科技伦理协调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全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重大决策、工作部署。建立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强产业发展形势研判,协同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主动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重要载体的建设和应用示范推广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持。用足用好江苏省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并统筹现有各类省级专项资金,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机器人产业重大项目、重大研发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2024-2026年期间,组织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单个项目支持额度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组织实施协同攻关项目,单个项目支持额度最高不超过600万元;组织实施首台(套)重大装备示范应用项目,单个项目支持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组织实施优秀服务商扶持项目,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商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最高100万元。对具有市场推广前景并符合条件的机器人创新产品,推荐首台套、首版次产品政策支持。支持金融机构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贷和融资服务,发挥省战新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机器人项目投资,加强对早期前瞻创新型项目的投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购重组等服务。
  (三)强化人才支撑。加强机器人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鼓励机器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共同培养跨学科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增强高水平人才供给。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职业教育、技术再培训等,大力培育产业应用型人才,加强科普教育。
  (四)创造良好环境。发挥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促进组织等第三方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机器人产业动态监测,深入开展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及时反馈问题和建议。组织机器人企业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国内外专业展会和大型经贸洽谈活动,提升我省机器人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实力,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我省机器人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用起来”。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