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AI+雪亮工程2.0解决方案
  建设背景
  随着我国"新常态"下政治经济层面宏观政策的不断调整,社会经济处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我国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明确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美好前景。
  "雪亮工程"是新形势下维护安全和社会稳定、预防和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重要手段,是常态化、信息化条件下完善社会治安体系、深化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
  "雪亮工程"应用于维护国家安全、重点行业安全监管、治理突出治安问题等领域,把视频信息应用于基层党建、智能交通、生态保护、精准扶贫、民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明显效用。"雪亮工程"的效用日益显现,被誉为事关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的战略工程、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基础工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
  需求分析
  综合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基层平安建设、综合治理、社会管理、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工作,依靠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力量,分工合作,收集、掌握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的信息和动态,并督促检查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落实;加强综治创新,积极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有效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的控制和逐步下降,让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
  解决思路
  共建:注重统筹规划,密织防控网络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规划。在对前期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点位进行充分梳理、合理分类的前提下,加大前端点位建设力度,"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扩充互联网视频图像资源,鼓励公众参与雪亮工程建设,加深视频监控覆盖深度,实现重点建设与分类建设齐头并进。系统前端建设以科学布建理论为指导,开展场景式部署建设,构建多维感知体系,多角度、分层次、全方位、全天候采集视频图像及物联网基础数据,实现对人、地、事、物、组织的多维度信息采集,解决跨部门、多行业用户及公众的个性化需求。
  共治:深耕基础应用,拓宽应用领域
  基于分级建设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汇聚的海量政府部门、行业单位、互联网视频图像资源,深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在实时监控、录像调阅等方面的基础应用,开发"好用、实用、易用"的功能及视频工具。
  同时,基于建设的视频图像数据处理分析中心、大数据分析挖掘应用平台,以海量有价值数据为基础,深度开展视频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以业务应用为导向,促进轨迹追踪、人像比对、车牌识别、快速检索、数据挖掘及信息预测预警等技术与各政府部门在业务应用方面的深度耦合,实现全市公安、综治、交通、环保、教育、卫生等各部门在治安防控、城乡社会治理、智能交通、服务民生、生态建设与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并依托系统平台的开放性与技术先进性,在确保严格依法、严格审批、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开展研究视频图像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管理模式,为人民群众参与治理创造条件。
  共享:强化系统联网,健全共享机制
  在视频图像资源联网共享方面,需要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
  一是技术层面。针对各类公共安全视频图像资源建设年代不同、所处网络环境不同、标准制式各异的情况,需根据实际情况全盘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联网方案。考虑到未来系统联网接入规模必然成倍增长,必须树立以国标GB/T-28181为基本接入规范的核心联网思想,以提高系统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度。同时,需对网络环境、视频资源承建单位的安全性以及接入系统的类型、项目交付的可行性、不同方案的成本控制进行细化梳理、方案论证,确保系统联网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二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视频图像资源共享机制。根据不同级别、区域各政府部门、行业单位乃至广大公众、市民的实际需求,细化梳理与公共安全有关的视频图像应用场景,建立视频资源共享目录,合理分类,并进一步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应用机制、安全使用审核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部门协作和业务协同。确保视频共享资源池的丰富,部门个人在职责范围内的使用可按需调取,安全有序地共享社会治理成果。
  方案设计
  立足现状以及综治办、政务外网、视频专网的建设现状进行系统总体技术方案设计。以"多维立体、分布智能、全局共享"为雪亮工程的核心理念,基于城市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的经验总结与基本理论依据,开展具有针对性、因地制宜的场景式布建,密织防控网络,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采集,对人、地、事、物、组织开展整体防控。此外,系统设计依托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拓展人工智能在视频监控领域的应用,以深度学习算法为手段,构建前端离散解析节点与中心云化解析相协调配合的"云+端"视频解析体系,实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解析能力提升,将视频流转换为数据量,最大化实现有价值视频信息的提取;再结合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运用,实现各系统内部、系统之间价值数据的比对碰撞、深入挖掘,并以智能应用为展现方式,以此破解重点人群服务管理、重点行业安全监管、重点领域矛盾化解等难题。

  方案特点
  合理布点扩面,推进全域覆盖
  系统建设遵循科学、合理的布点规划理论,在成熟的布建模型"圈块格线点"的基础上,引入全新的"条块结合、上下结合、新旧结合"布局原则。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在不同城市区位、场景中因地制宜地部署多维感知体系,构建有机融合、全面立体的前端感知体系,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多维信息感知采集。前端各子网、分系统以泛在网络思维进行架构,各司其职,同时又协同作战,成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割裂的整体,全面提升对于人、车、物等信息的采集能力,推进全域覆盖程度。
  充分联网共享,促进全网共享
  通过梳理各部门视频应用需求,以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总平台为核心,以视频专网、政务外网、互联网等网络为承载体,分级有效整合各类视频图像资源,促进点位互补、网络互联、平台互通,最大限度实现公共区域视频图像资源的联网整合。同时依托系统总线式集成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与既有的各政府部门信息管理系统对接,最大限度实现公共区域视频图像资源的共享应用,以破除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信息壁垒,改变系统繁杂,视频信息共享不透明的现状,真正实现"应用无止境、平台即管道"的设计,满足后续不断发展的系统模块开发及业务应用部署。
  科学运维管理,保障全时可用
  通过构建集中化、主动化、智能化的视频运维管理系统,对城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前端摄像机、编解码设备、视频综合矩阵、视频服务等视频及卡口设备进行自动化管理,建设地市及区县综治及各职能部门用户统一的智能视频运维管理平台,提供智能化的运维手段,实现视频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视频质量情况智能诊断、设备故障事件第一时间主动告知,并能够及时、准确分析和定位故障根源,实现运维管理效率和服务管理质量的同步提升。同时,建立设备档案制度,规范化管理各类设备资源,通过建立高效的运维管理机制、可量化的运维考核机制,保障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的全时可用。
  强化系统安全,强化全程可控
  采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围绕网络安全传输、系统安全保障、重要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建设,以国家等级保护制度为主线,结合系统与应用、数据存储、网络传输、运维四个维度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视频监控平台的安全需求和网络现状,将整个系统分为外部前端层、系统层、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对各层采取不同的安全技术措施,构建"事前检测+事中防护+事后审计"安全防护体系,提升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能力。
  深耕数据应用,丰富应用领域
  系统以AI及视频大数据应用为方向,推进视频图像结构化建设,分别完善离散式前端解析节点、中心解析云功能,双管齐下提升系统数据结构化程度,将视频流转为数据流。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对海量视频中的人、车、活动目标进行结构化数据提取,将海量非结构化视频、半结构化图片转化成有价值的结构化信息,实现解密安防视频大数据"基因"。
  同时,以业务应用为导向,以"最简单、最好用、最实用"的设计理念,融合AI技术,通过集中模式进行视频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开发了治安巡逻防控、城市治理、矛盾调解等深度应用模型,使构建在结构化数据基础上的各类业务系统实现深度的整合应用,从而提高系统分析研判效能,推动监控视频应用模式从事后被动处置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