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基础设施,传统的观念中人们会想到水、电、煤气、铁路、公路和机场等。然而,对未来社会而言基础设施是什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宝国认为,“是数据”。
IDC、希捷科技曾发布了《数据时代2025》白皮书。报告显示,到2025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163ZB。这意味着,2025年数据总量将比2016全球产生的数据总量增长10倍多。其中属于数据分析的数据总量相比2016年将增加50倍,达到5.2ZB(十万亿亿字节);属于认知系统的数据总量将达到100倍之多。爆炸性增长的数据推动着新技术的萌发、壮大。人工智能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之一。
数据是人工智能得到持续发展的源泉。任何算法都需经过数据的洗礼,全球数据量每年以翻两倍速度增长,为推动算法的精进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源泉。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高质量的数据越多,算法越精炼,另外完备程度,准确程度等直接决定了AI在实战中的表现。因此中美在AI对决中,谁掌握了更多数据的谁便是扼住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咽喉。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 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在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8.3%。 比美国人口的两倍还要多。其中98%是智能手机用户,这就意味着上网是一种极为日常的行为。国内某位AI专家指出。“数据密度与人口密度成正比”。
美国《金融时报》曾报道,中国拥有大量公民数据,并且使用起来无所顾忌,这个国家的视频监控如此普遍,因此,脸部识别技术才可以快速发展,用于制止乱穿马路和盗窃。
同时,受益于中国互联网的早期发展,人们在网上订餐、购物、游戏和付费如此普遍,留下了大量数据足迹,商家可以据此准确定位广告和促销。不仅是姓名、年龄、性别这些个人信息,去哪里、买了什么、在网上搜索过什么、和谁有联系?这一系列数据被收集后经过人工智能的分析,便可帮助企业更轻松地提供商品和服务。一旦便利性得到提高,用户就会进一步增加,数据的积累也就更快,从而提高了竞争力。
虽然如今中国对用户数据隐私的规定正在收紧,但监管尺度仍距欧洲很远,欧洲却走了另一个极端,缺乏数据,AI的价值就无从谈起。
从数据存储公司希捷公布的最新一份报告显示,到2025年,随着中国推进物联网等新技术,其产生的数据将超过美国。希捷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创造和复制的数据将以每年3%的速度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该报告称,2018年,中国共产生7.6千兆字节(zettabyte)数据,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486千兆字节。
随着国内各个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持续推进,以中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再加上美国无法比拟的市场量级,近几年时间内中国将具有更大的数据资源优势。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以公共安全为服务目标的智慧安防建设领域,随着政府的不断重视,来自于安防领域的基于视频监控的海量数据已经成为未来数据资源的重要一部分。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