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潮下,各方参与者有力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但也暴露出投资主体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运营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随着PPP模式(PPP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一系列模式的统称)的发展,互联网巨头凭借资本实力以及在平台运营、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将极大地促进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发展将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
收益不明 大餐变成“烫手山芋”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体现了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大量人口流入引发的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各地城市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在去年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智慧城市”在国家决策层面以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成为众多企业希望争夺的“大餐”。
“智慧城市”建设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需资金巨大,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家庭等多元主体,涵盖投融资、建设、运营、监管等过程。传统的政府自建自营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更多的资金需要由企业和融资机构去筹措,将市场机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必然选择。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要尽快形成有利于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发展的制度体系。运用PPP模式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PPP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却雷声大、雨点小,目前还鲜有成功的案例,甚至成为相关企业“烫手的山芋”。其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政府动力不足,在政府地方债务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的情况下,很难投入资金进行增量建设;另一方面是来自企业的焦虑,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往往缺少明确的收益时间和收益标准以及验收标准,企业的收益存在不明确性,风险较大。这些原因导致了企业和政府很难达成共识。
有专家认为,无论是PPP模式,还是融资租赁模式,从企业角度来看,要着眼增量的同时兼顾存量。也就是说建设方企业要主动帮助地方政府卸下包袱。比如给政府牵线搭桥去做一些融资租赁,或者把政府原有的一些存量项目,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增量项目都放到PPP方案里面,以此帮助政府用长周期、低利率的资金来置换地方债务中短周期、高成本的部分,以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PPP模式助推 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简单项目的堆叠,也不是纯技术解决方案的拼凑,而是一个长期、动态、复杂的过程,需要统筹全局、前瞻性考虑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规划,集成整合。从2014年各个城市统计的项目资金投入情况来看,当年总投入是1145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05亿元,银行贷款216亿元,社会资本598亿元,也就是说社会资本占了约50%。
由于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政府作为监管政策的制定者,制订监管框架时要充分征求利益的相关方,包括投资者、运营者、消费者的意见,使监管法规既能保证基础设施服务的质量,又能保护有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字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马桂芳认为,“智慧城市”应该从三个视角来考虑,一是从市场的角度,应该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二是建设“智慧城市”还要站在市民的角度,要宜居宜业;三是从企业家角度,城市一定要有很好的运行环境,企业在这个城市能够发展起来。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PPP的应用具有四大关键要素,即制度设计、运营补贴、合作伙伴、绩效考评。在制度设计方面,要从PPP运作的全流程做好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从确定投入方式、选择合作伙伴、确定运营补贴到提供公共服务的全流程,制定包括预算管理、政府采购、政府性债务管理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制度。在运营补贴方面,要从“补建设”向“补运营”逐步转变,从城市整体效益出发,对社会效益好的PPP项目给予适当补贴。补贴依据是项目的运营绩效。
此外,相关主管部门应出台优惠政策,比如允许投资者进行广告、商业等开发,让投资者感到有利可图,这样才能吸引社会资本。此外,政府还可以考虑允许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住房基金等大型基金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PPP项目。放宽这些基金的投资限制,不仅能够改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局面,而且能够大大缓解各种基金的经营压力。此外,还要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各相关部门之间并联式的项目管理模式,超前做好项目选址、投融资方案、规划设计条件、土地供应等方面的工作,对项目起导向作用,使改革的成果落到实处。
开放合作 运营商掘金智慧城市的关键
随着PPP模式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将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领域,运营商将面临更多挑战,但同时也带来新机遇。
专家认为,电信运营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方面具备“网络资源、用户资源、运营能力、整合能力、政府信任”五大独特优势,决定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运营商在内部机制、开放合作、行业理解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运营商拓展智慧城市应该扬长避短,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各方的合作。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任何单一力量都很难独自实施。电信运营商和IT厂商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重视行业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把发展和培育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抓手,携手配合挖掘智慧城市商机,共同打造智慧城市综合平台,取得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共赢。智慧城市普及和深化应用离不开持续的市场推广,而成功案例的推广极具吸引力。运营商和IT厂商应该携手打造各个领域的成功案例,同时学习互联网OTT厂商的先进经验,努力发掘和创造智慧城市中新的商业模式,并在合适的时机与OTT厂商合作。例如Orange在奥地利成功开发部署了远程医疗监测系统,线下有90多个店可以提供服务,而中国一些地方却没有做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产业链各方协调得不是那么好,而与互联网OTT厂商合作将可以快速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渠道支撑能力。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