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日前召开的环球时报年会上,与会专家和企业家表示,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源头技术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日前召开的环球时报年会上,与会专家和企业家表示,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源头技术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
“我们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领域持续打造世界领先新引擎,用更少的人工标记实现更多的智能语音识别。”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表示,新增语种的识别,原先需要10000小时人工标记,如今只需要100小时。
令她感到自豪的是,最新测试结果显示,科大讯飞已实现35个语种的智能识别,涉及到人类交流85%以上的场合。“中国技术已经超过谷歌,是全世界最领先的,这方面我国已经占据主动,从而确保在即将到来的冬奥会上实现各国语言无障碍速记。”
杜兰对于当下炙手可热的“元宇宙”也发表看法,她认为,要实现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首先应防止这种技术片面服务于虚拟经济。因为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人工智能,都是从整个真实世界需求产生并且为真实世界服务的,人工智能科技的核心任务,还是要服务于产业互联网,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让整个现实世界更美好。
须防止底层技术被卡脖子
“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与会专家普遍认为。
特别是,当前已进入到人工智能应用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多的开放场景,从而使技术应用更加落地,才能在包括未来智能芯片生态和开发框架生态的协同与融合发展上,成为补强基础生态的关键方向。
这是与技术成本快速下降分不开的。未来传统企业会大量使用各种新技术,使用以后会省更多钱,扩大更多收入,而且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使用过程每一步都看得见摸得着。
她同时强调,要防止算法训练、模型开发等底层技术被卡脖子,对底层技术框架的自主性,应予以更多投入和关注,不要像芯片一样被卡了脖子才重视起来。
要防止源头技术创新失去动力,对已掌握源头技术的企业,应予以更多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应尝试多元化评价标准,整个社会应该营造出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拒绝平庸的创新环境。
加速释放“人才红利”
“随着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到来,人工智能对于就业、增加值的创造、提升劳动力素质都具有显著意义,因而更应加大对劳动者在该领域的培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
大规模应用最明显的好处,就是技术应用成本将快速下降。以纺织业的智能质检技术为例,以前国内工厂购买国外的技术成本在10万元左右,现在自主研发的技术能够将成本降低到中小企业每年1800元,大型企业每年1万多元,大大降低了技术的使用门槛。对传统企业来说,使用人工智能以后能省多少钱,扩大多少收入,每一步都看得见、摸得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用人工智能来点亮,现在是好时机。
而在杜兰看来,人类社会正在迎来人、机、物万物互联的时代,语音交互将是核心入口,在这方面可以说我国已经占据了主动。
近年来,开发者数量大大增加。从2010年到2020年,科大讯飞通过建设人工智能的开放平台,聚集了175万开发者团队。截至10月24日,已新增多达108万实名认证的团队。同时,新增的应用与实体经济结合更紧密,60%是工业领域的应用。从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的蓬勃发展,可以清晰地感受到AI像水和电一样成为刚需的时代正在到来。
她表示,人工智能还将是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有力工具。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天然的资源均衡价值属性,比如通过“AI+教育”,可以让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通过“AI+医疗”,“智医助理”系统可以根据病历内容给出自己的诊断结果和处置建议。
华夏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表示,当前,传统的“人口红利”已逐渐被“人才红利”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大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深度,拓宽其应用广度,使其在中国落地生根,在各种场景下充分利用起来,才会推动国家GDP可持续发展,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