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 正文
梅州打造原中央苏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
2020/7/1 10:06   法制日报      关键字:梅州 市域社会治理 样板      浏览量:
“梅州正立足市情,攥指成拳齐发力,以主人翁的姿态、开拓者的精神,积极投身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实践中,努力打造原中央苏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梅州样板’。”梅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俊钦说,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覆盖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关联度高、系统性强,需要相关参与者共同发力,激活源头活水,变“一家事”为“大家事”。
  地处粤东北的梅州市与珠三角地区相比,经济相对欠发达,民生领域、社会领域投入也相对较少,但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治理形势,梅州市独辟蹊径,以市域治理现代化为引领,以建设“平安之乡”为载体,整合相关单位共同发力,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倾斜,通过创新项目释放基层动能,启动“智慧社区”建设,让“智能看家”守护平安,让“田头灶下”的大妈、“最靓屋夸”(“屋夸”是客家话“家”的意思)的大叔参与基层善治之道……
  目前,梅州市跻身广东省第一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是广东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
  “梅州正立足市情,攥指成拳齐发力,以主人翁的姿态、开拓者的精神,积极投身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实践中,努力打造原中央苏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梅州样板’。”梅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俊钦说,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覆盖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关联度高、系统性强,需要相关参与者共同发力,激活源头活水,变“一家事”为“大家事”。
  齐抓共管形成治理合力
  中央政法委于去年底全面启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工作后,广东省迅速部署推进,梅州就此迎来了机遇叠加、政策叠加的黄金时期。
  今年初,梅州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把市域社会治理内容写入报告,作为今年全市八大主要工作之一。随后,梅州两会也对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
  今年3月,梅州市便提出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申请。近日,中央政法委向广东通报了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名单,梅州成为广东第一期试点城市。
  “成为广东第一期试点城市,就等于签了承诺书,立下了军令状。”陈俊钦表示,接下来,梅州将坚持高位化组织、系统化设计、集成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规范化提升,努力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当前,全市上下都在传达上下一心、共同发力社会治理的决心和信心。梅州制订了《梅州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年(2020-2022年)行动方案》,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纳入市级“十四五”规划,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47个市相关单位组成的“梅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变“一家事”为“大家事”,举全市之力打造具有梅州特色、苏区特点、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强基固本释放基层动能
  “以前村里时常有些小摩擦、小问题。社区管理办公室成立后,网格员经常走家串户了解大家的想法,慢慢地大家有了问题都会主动找他们解决,烦心事少了,人情味浓了,心情也舒畅了。”谈起村子的变化,梅县区程江镇扶贵村村民温伯咧嘴笑了。
  程江镇地处梅县区新县城,有10多万常住人口,是典型城乡接合部。原有村一级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有需要,该镇专门成立社区管理办公室,下设5个网格,开展社区文明建设、防范违法犯罪、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社区管理办公室受理矛盾纠纷182宗,解决180宗,排除安全隐患23宗。
  社会治理的根基在基层,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一直是梅州市委、市政府不断探索和推进的一号课题。近年来,梅州坚持“眼睛向下”“放水养鱼”,着力推动各类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大力开展固本强基工程。同时,引导基层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释放基层动能,并实行项目化推进、目标化管理、责任化考核,使社会治理创新成为可预期、有实际成效、有社会影响的具体行动。
  梅州市公安局挖掘利用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这一红色资源,在全市掀起红色派出所建设热潮,提升基层派出所的“软实力”;平远县把程旼文化与村民自治深度融合,活化提炼出“程旼以德化人工作法”,推动乡村振兴;大埔县依托百侯镇的翰林文化、祠堂文化,打造家风家训展览馆,着力培育文明的乡风……
  过去一年,梅州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在“五治”融合、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群众自治机制建设、基层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全市政法系统推出32个“平安之乡”实践创新项目,有效破解了一批新难题,形成了具有鲜明苏区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梅州品牌。
  “自从村里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家里的牲畜再也没丢过,在外打工的子女还能看到我们的饮食起居……”兴宁市宁中镇鹅一村村民张华玉说着就用手机打开App,向记者展示摄像头录制的实时画面。在兴宁市委政法委推动下,当地镇村联合中国电信等网络运营商推广“智能看家”。
  这既是推进创新项目的成果,也是梅州不断推动智慧建设下沉乡村结出的“智慧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市各级各部门依靠9000多名网格员,借助综治信息系统和“综治e通”手机终端,有效控制疫情输入扩散。同时,大数据预警、无人机宣传、机器人巡逻、线上法庭、智能语音外呼等一系列科技手段也在战“疫”中得到充分运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为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进一步提升和推广32个实践创新项目经验和成效基础上,今年我们又接续遴选推进新一轮36个项目,列出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力争让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更加拓展、作用更加彰显、成效更加显著、彰显苏区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品牌更加响亮。”陈俊钦说。
  全民参与激活群众自治
  伴着光影蝉鸣,兴宁市龙田镇曲塘村今年71岁的村民刘远浩正头戴草帽、手拿扫帚,清理房前屋后、村道沟渠的杂物。
  “看到哪里脏了、乱了,不去清理干净心里就不舒服。评上‘最靓屋夸’示范户后,更要以身作则。”刘远浩说,近年来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们也愈发爱护自己的家园,连自己90多岁的老母亲也会主动去清理沟渠里的杂物。
  “‘最靓屋夸’是龙田镇开展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最靓屋夸’的评比标准,不仅是建筑美,同时也是环境美、生活美、家风美,‘四美’缺一不可。”兴宁市龙田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刘宇辉说,通过党员示范带动,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被激活,纷纷投身到其中。在文明乡风的浸润下,如今的龙田镇变在环境,美在人心。
  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村(居)民自治是基层自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梅州不断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创新基层自治的实现形式和载体,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性,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可持续性的基层善治之道。
  梅江区金山街道东郊村引入社工驻村服务,开展“田里灶下”客家美食文化传承等项目,将热心妇女培育成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协会的骨干。“在一次次活动中,她们的主观能动性逐渐被激活,开始关注本村的公共事务,并在帮助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村子也实现了以本村村民为主体的基层共治。”金山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副站长侯志高说,“自扫门前雪”的“大妈”如今已经成为社区共治的“主力军”之一,抗疫期间她们自发坚守在村中各个关口,守护自己的家园。“只有大家好了小家才能好。”63岁的村民李富华笑着说。
  墙内开花远近飘香。梅州致力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不仅得到了父老乡亲的支持,还吸引了在外乡贤的目光,“乡贤反哺家乡、推动政企联合”为山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再开新局。今年5月,梅州市委、市政府与乡贤企业——合生创展集团就深化新基建领域合作进行交流探讨,大力推进“合生创展·智慧梅州”系列项目建设,积极打造山区智慧城市。不久的将来,一张“资源整合统一共享、全面感知智能防范、快速响应精准治理、科学决策精准施策、高效服务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画卷将在梅州徐徐展开。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梅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梅州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打造苏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样板城市,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地服务苏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陈俊钦说。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