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社区建设“一呼百应”的浪潮中,“智慧社区”概念愈演愈烈。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它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但作为老百姓来说,对于智慧社区的体验,却仅仅停留在可视对讲机+监控+停车场门禁的体验上。
记者:您认为智慧社区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
王苏波: 我们先来看智慧社区的定义。智慧社区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定义,社区的最终用途是居住,因此“以人为本”应是智慧社区的核心理念,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化服务,创造便民、利民的社区生活环境应是智慧社区不可偏离的目标与理念。而在中国,智慧社区的发展应从两个维度分析,第一个维度是科技的推进,另一个维度则是国家政策的导向。
首先,我们来看目前的科技发展形势。信息化进程极其迅速,各大运营商对管道的建设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高速宽带的普及,3G/4G网络的成功搭建为数据汇聚提供了基础。而随着资金的不断投入,互联网公司的快速发展,尤其以阿里,腾讯等为首的互
联网公司不遗余力地打造云平台,更是让信息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目前,传统行业引进信息化已成为热门话题,而社区运营作为传统行业对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亦是不落人后。智慧安防、智能家居等是目前智慧社区建设的初步阶段。
另一方面,国家的战略鼓励也是智慧社区建设的一大助力。2009年8月,IBM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正式揭开IBM“智慧地球”中国战略的序幕。IBM为中国量身打造了六大智慧解决方案: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供应链、智慧银行,目前来看智慧社区的建设归类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
目前国内智慧社区的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建设投资方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以房地产+互联网/家电企业为代表,投资方向主要为新建小区;二是以物业公司+IT企业为代表,投资方向主要是物业公司改造;三是政府/政策主导,主要投资公租房、廉租房。从不同的投资方向实现商业型智慧社区的建设。
记者:从市场应用角度来说,您认为哪些安防技术可以应用在智慧社区的构建中?
王苏波: 智慧社区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经研究发现,智慧社区建设包含很多方面,主要可归纳为四个方向: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公共服务、家庭服务,旨在向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综合信息服务,并通过以下两方面不断优化社区管理:一方面减少人力输出,降低人力成本,实现多样经营;另一方面,同步化信息,基于数据基础分析业务导向,有针对性地投放人力物力,形成以人为本、技术结合、数据导向模式的新型智慧社区。
而安防技术在智慧社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社区管理和家庭服务两个模块。其中社区管理包含监控、人员出入、访客出入、车辆出入、周界、报警等,大数据在社区管理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安防智能化,智能算法的植入则让摄像机更加智能,当人员聚集、尖叫等异常情况发生时可实现自动告警,减少社区管理的人力投入,助力物业管理。另一方面,人脸识别、认证技术的应用,不仅让业主免除带卡繁琐,而且也便于社区人员管理。基于视频技术的自动车辆出入、自动缴费则是对社区停车场智能化的进一步补充,无人值
守的停车场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这些安防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物业等对社区管理的人员投入,而且也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居住体验。让社区装上大脑,让社区更人性、更智能,便是智慧社区概念的体现。
记者:您认为智慧社区的建设中面临着那些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王苏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智慧社区的建设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步、分阶段的。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社区建设经过半数字、数字时代,可视对讲、人员通道、停车场倒闸、访客系统、管理系统等利于社区管理的多个系统逐步被社区建设方集成投入使用,但对物业来讲,系统繁多,管理难,不同厂商的系统不兼容,各系统独立运作,并未打通,系统间的联动极其困难。而智慧社区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系统,数据的结构化必然要求各系统间能相互联动、数据共享,这也是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攻坚的难点之一。此外,子系统繁多,人员培训所需时间长,物业行业人员流动大,培训困难也是智慧社区管理的阻碍之一。
我们认为,智慧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平台化的,而平台的架构必然是以云、管、端的模式运作。平台的接口是标准的,可对接的接口、不同厂商的系统均可连接到平台,同时与C端应用打通,为物业运营方提供结构化、模块化的数据,方便运营方进行多种经营,增加管理方盈利额度,形成良好的生态圈。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