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如火如荼,包括科技巨头Google,以及特斯拉、丰田、奔驰、BMW等国际重量级车厂,都已纷纷投入智能车、无人驾驶车的开发。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了《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 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这是国家第一次就智能交通发布总体框架和实施方案。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袁鹏认为,技术创新是智能交通的核心,新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保障和实现,人与货物运输也可实现精准对接,“在技术驱动下,交通向着综合方向发展,需求不断被创造或提升”。
在市场方面,据知名研究机构Gartner预估,从2015年到2020年的五年期间,物联网各主要应用分类中,以汽车交通类应用的成长动能最强,年复合成长率高达67.2%。其次是工厂自动化与能源44.3%;另外包含医疗健身、智能家居等一般消费市场年复合成长率32.4%;最后则是农业、零售业等,每年将以24.1%的成长速度前进。
在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智慧”要求不断提升以及国家重视交通运输领域基础建设投资的多重因素刺激下,2012年,千万元以上金额的大单数量和总金额均大幅增长。根据中国交通技术网数据,2012年金额在千万以上的订单235个,同比增长26%,千万级大单金额68.1亿元,同比增长46%,占全年项目总额的41.7%,上升5.7个百分点。上亿大单7个,其中5个采用BT等融资模式。
在“网联化”分类中,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智能网联汽车联盟秘书长公维洁透露,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技术路线图》,工信部已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协会进一步细化具体的节能与新能源应用技术路线。
她认为:“具体而言,我们将‘网联化’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网联辅助信息的交互,类似于目前信息服务的方式,通过3G、4G网络就能实现。第二级是网联协同感知,通过V2X完成车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帮助车辆进行决策与控制。第三级是网联协同控制,仍然是通过V2V、V2I等,实现车与外界的协同控制。与第二级不同的是,第三级对传输的实施性、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与智能化的包容结构不同,网联化则是三级同时存在。”
在跨界合作中,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笑京认为,智能驾驶、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就像“双刃剑”,在改善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风险。因此,在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新技术时,也要思考如何趋利避害。比如,注重数据安全问题,尤其是数据使用要有规则,要保证国家的信息安全和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等。
总体而言,未来的汽车不但会自动驾驶,还会实时透过云端搜集最新信息,有无限发展可能,将大大改变未来的街头面貌。智能交通将基础设施、运载工具、出行者、服务提供者等各交通运输参与方通过信息网络与价值链连接起来,交通信息将按市场引导、价值驱动的原则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自由流动,并将产生新的应用服务模式,推动智能交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