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早上到现在,从杨部长到各位专家,我们听到的关键有几句话:第一句话:用“互联网+”或者是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再造政府、再造城市;第二句话:服务和服务体系。今天我讲的内容可能会换一个角度,从城市这个视角切入进去,看看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从北京到广州,以及很多城市,智慧交通做了很多年,但是堵车情况是愈演愈烈,几乎没有改善,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做一个分析。根据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总结了五个词:集中、共享、融合、协同和服务,跟我们后面讲的有什么关系呢?城市是一个集约化的服务体系,城市服务体系提高了社会的组织、运行和服务效率、降低城市运行成本。通过不断的城市现代化改造,不断改善和优化集约化为特征的城市服务体系,围绕城市发展目标,不断提升城市竞争优势,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四大目标
城市发展有四大目标: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安定、政府有效。四个发展目标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城市健康运行的机制和城市持续发展的机制。实际上,在城市中要建的不止是平台,而是一个城市的服务体系,包括生产性的服务体系、生活性的服务体系、公共性的服务体系和创新性的服务体系。如果从服务体系切入,再来梳理城市平台的建设和效率机制的建设,就会有一些新的视角。
城市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
城市服务体系架构图
城市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从下到上分别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城市服务支撑、城市服务系统以及服务交付系统和服务对象(见上图)。服务体系的问题究竟出现在什么地方呢?这也是城市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服务体系包括了能力体系和效率体系,能力体系就是能力体系的设计和能力交付的方法。我们建立系统,建立平台,引进人才,只能说明我们具备了这个能力。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能力有没有一个自动进化的机制。今天的能力、今年建设的能力到明年、后年能不能持续进化?
平台建设和形成的能力能不能充分发挥效率?传统的城市更新和智慧城市更多的是关注平台建设,所以经常有“重建设轻运营”的说法,我们知道能力体系的一切能力来源于可以计量的、有实际需求的服务,服务的自动进化机制是服务体系的生命。另外还有一句话,一切效率来自于对能力的有效组织以及自动运行的机制。我们有这么多能力,有这么多平台和人才,怎么样把它有效组织,使它自动化运行?互联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连接工具,互联网有三大能力:连接、互动、短路。光连接起来没有用,必须有套自动运行机制,比如激励机制,用政绩和利益等激励它,形成效率的自动机制。
中国城市病的三大原因
中国城市病的原因归结为三大原因:第一,城市更新的工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什么叫城市更新呢?就是城市不断进行现代化,在土地、道路、建筑等方面的建设。第二,城市服务体系落后于城市的发展,这个是城市管理的问题。另外还有政务服务体系不适应城市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城市更新和智慧城市来解决城市病问题。智慧城市或者新型智慧城市的大部分内容,在有些城市中几乎全部都是电子政务干的活。
过去我们对城市更新的认识就是从三旧改造到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仔细看一下城市更新的四个目标:第一,用建设的方法来解决城市病的问题。第二,把城市更新当作获取新的土地来源的手段,比如深圳可以利用的地只有43平方公里,但是城里的所谓的三旧拿去改造,它就可以拿到240平方公里土地,为什么这样干呢?因为有强大的利益在后面推动。在这个过程中有过统计,政府大约可以拿到60%左右的利益,开发商和拆迁商可以拿到大概30%左右的利益,而拆迁户大约是5%-10%的利益,这个就是土地财政。第三,提升老旧城区的经济发展。第四,改造三旧和烂尾楼,这就是它的目的。
城市更新的三种措施
城市更新有三种措施: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拆除重建。现在广东大拆大建基本结束,剩下的就是微改造。但是他们很关注的是土地、建筑,后来也考虑到了景观和历史文化,这是在物理空间上来进行新的空间建设。也带来一个问题,两个有没有可能结合?也就是现在我们讲的CBS,信息物理系统的问题。我们的现状是两张皮,城市更新为了解决城市病,从土地、建筑、景观切入,给我们带来的结果是什么?除了城市更新,从规划开始,很多方面都是不科学的。
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信息化
曾有过统计,规划局有50%的时间在改规划,导致城市部件碎片化和城市服务碎片化,而智慧城市建设也是期待解决城市病,我们用的手段是感知、连接、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智能响应。我们做的一些顶层设计,在项目过程中就发现大量的应用孤岛化、数据孤岛化,这两张皮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画出一张模型(见下图):
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信息化
面对的是一个物理空间,通过对物理空间进行感知和标识以后,在信息空间里再造物理空间,然后对物理空间进行认知和干预。我们把智慧程序化,再让程序标准化,实际上在信息空间中是一堆标识在连接和互动,每个标识后面都带着很多信息。比如说我们的身份证号就是一个标识,在信息空间里都带着医保、社保和我们的工资,另外几个处理它们的应用,每个应用它又有一个标识,这都是标识的连接或互动。
智慧城市与城市更新融合
智慧城市跟城市更新的融合关系是什么呢?城市资源、城市基础设施这部分的工作是传统城市更新做的,我们做了很多工作,都是为了拿到城市的数据。就像今天杨部长说的,北京天上吊着一个大眼睛,它看什么呢?它看我们整个城市的一个物理的空间、获得的数据,通过系统挖掘数据,然后进行价值的创造。政府实际上是在把数据转化成信息,把信息转化成知识,它们是在生产知识,它们用知识的价值在影响或者是推进社会。
我们有很多空间:第一个是业务空间,在城市里有政务,有商务,这些空间保证城市的运行。第二个,城市里有物理空间,我们每天看到的就是用城市更新的方法让它不断恢复活力。第三个,信息空间。我们通常用智慧城市、智慧政务等等来表达。第四个,人文空间,这个不仅指文化空间,人文空间是人类文明的积累。所以如果我们只重视的前面几个空间的建设,不管那个城市多漂亮,一旦人出了问题,那就是根子上出了问题。我们通过这四大空间的融合,形成了智慧化的服务体系,从这个方面为公众提供服务。
我们有三条评价体系:第一,服务效能。你是否真的能做事、能办事、能服务;第二,服务的体验;第三,服务成本是否可以接受。所以我们是从传统的物质城市慢慢走向文化城市和历史传承城市。后来我们想到了怎么把城市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只有城市管理、政府、公益组织、宗教组织还不够,还应该将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所以就逐步走向了智慧化的服务体系。
智慧化城市更新思路
城市更新的基本思路首先是智慧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这个理念支持下把传统的城市更新与智慧城市进行有机结合,把建设机制和城市的运行机制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不断完善和优化的智慧化城市服务体系,得到一个特色鲜明、持续发展的城市。其实城市目前基本上可以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个,智慧社区;第二个,园区。社区比较关注的是居住,而园区是生产和工作,学校是一个园区,政府是一个园区,产业园区是一个园区,它和社区建设的不同在于价值的生产;第三个,是综合的,又居住、又生产,叫智慧小镇,现在国内要打造一千个智慧小镇。另外就是城市的公共设施,所有的都是服务的基础载体。
城市服务怎么样和传统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在统一的服务运营平台的支撑下,形成一套智慧化的城市服务体系,来保障城市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一个城市总是有起有落的,美国的底特律、中国的东北地区城市,从生产到顶峰,到最后衰落,我们希望通过城市更新和智慧化城市更新来使它恢复活力。以工业园区为例,传统城市更新的角度看到的是一个漂亮的园区,但从信息化和智慧城市的角度看到的却是园区里面的角色和服务结构。对于园区来说,我们希望上面有四个平台:园区服务管理平台、企业运营管理服务平台、员工生活便利服务平台,以及对外会展交流平台,和基于土地和建筑的物理平台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园区变成一个有智慧的园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工业园区3.0(1.0是租房子,2.0是提供服务,3.0是智慧园区)。所以在物理空间上融合了智慧化服务,形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撑园区健康、快速的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目前基本上都是政府主导的行为,所以我们就提出了政府主导,整合资源,以智慧城市为主线进行顶层设计。在顶层设计的时候跟城市更新和规划部门有机结合,服务型政府加上PPP模式共赢发展,我们希望打造城市运营的共同体,通过完善和健全法治环境,约束负面冲动。所以城市更新和智慧城市的结合其实是一个能力建设和效率建设并重的过程,不仅是要建立服务平台,更重要的是建立智慧化的城市服务机制。建立平台很多企业能够做到,但是要把智慧化的城市服务机制建立起来,很多是政府的行为。一些政府领导在跟我们讨论时提到了装19英寸机柜、2U、3U,宽带等等。但其实技术不是问题,智慧化的城市化服务体系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很多问题出现在组织机制和效率机制上。
目前也有一些比较小的单位在思考,从服务规划、服务顶层设计和优化开始进行智慧化的服务体系设计,用“互联网+”的思维整合城市碎片化的服务资源,实现新型智慧城市和城市更新融合。把服务智慧化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的公益服务和智慧化的商业服务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智慧化的城市服务,从用户的服务体验为切入来进行闭环。
智慧化城市服务体系
理想的智慧化的城市服务体系应该是这样:首先城市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城市领导、专业化的行政团队、市场化的城市服务体系运营队伍。为什么银川做的好?因为银川来了一个很靠谱的书记。第二,以城市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智慧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实现的话就是一张网,一张网就是网络大集中,一张图是数据大集中。我们说的GS是一个空间数据库,它在空间关系上把与数据相关的关系建立、整合形成一个平台、一个中心、一套标识(标识是唯一的)。
在城市建设中提到了物联网,物联网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碎片化,太散、太碎,目前没有办法运营化。物联网如果不能够运营化,照这样下去,它的发展空间会比较慢。物联网要运营化,就必须向今天互联网发展一样拥有唯一的物联网标识。国家公共服务平台在广东形成了一个与平台相关的人口持续增长机制,还有高效运行的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另外,持续智慧的更新体系还有持续健康发展的模式,是“几横几纵”对信息化支撑的架构。
注:本文为广东省电子政务技术应用支持联盟秘书长钟东江在2016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互联网+信息惠民论坛”的主题演讲实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