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抉择:杀入智能电网产业
智能电网“大蛋糕”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资布局,甚至有医药企业也转身参与“分食”。企业竞争态势初显,淘汰与整合在所难免,“强者愈强”的局面已经定型。小企业唯有抓住机遇,围绕智能化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才能摆脱被并购或倒闭的命运。
争食巨大市场蛋糕
自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年初把“智能电网”概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这个词就成为全球热词。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公布了“智能电网计划”,随后,发展智能电网被我国多地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有证券公司预计,智能电网将拉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到2020年智能电网带来的各项效益相对传统电网增加约1890亿元。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企业欣喜若狂,纷纷投资布局,抢食智能电网蛋糕。
中国西电、许继电气、宁波三星、国电南自等国内电力设备企业都在投入和抢占智能电网市场。除此之外,诸多外企也跃跃欲试。IBM、惠普、思科、ABB及西门子等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纷纷组建公共事业部门。思科联合25家厂商建立智能电网生态系统,IBM在北京推出了它的能源和公用事业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令业内人士大跌眼镜的是,与电力行业毫不相干的医药企业也实现转身。2010年3月,华立药业决定出售旗下医药类企业,集中资源以智能电网的仪器仪表产业为主业。
对一些企业来说,争抢智能电网巨大蛋糕,淘汰与整合在所难免,这种趋势在智能电表产业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记者了解到,全国有大大小小电表企业共600家,电表企业呈小而散的格局。不达标的小企业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今后面临的结局不是转行、倒闭,就是被收购。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智能电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海宁在接受《亮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小企业要想在这次竞争中生存下来,就需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适应智能电网的需求。”他认为,挑战与机遇并存,也有一些小公司会有所发展,比如生产电力电子、在线监测等产品的公司。
2009年8月11日,两家民营高端电表生产企业——深圳泰瑞捷电子有限公司和西安亮丽仪表有限公司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收购。此事引起媒体广泛报道和揣测:民营企业抱团国企,打响智能电网巨额订单争夺战。
被收购的这两家公司并非实力不强。泰瑞捷每年2000万利润可以说是相当不错,而西安亮丽则是我国西北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表计企业。“强强联合”恐怕是此次收购成行的最直接原因。
“泰瑞捷作为民营企业,前期这十年也有几十倍的增值。但是,如果拿到高要求的统一平台上来说,整体实力显小,不如找到好的合作伙伴优势互补,实现跳跃式发展。”泰瑞捷董事长赵汉昌说。
西安亮丽总经理孙晓彤的想法与赵汉昌如出一辙:“适应市场变化,想要快速发展,不与其他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很难在今后的市场上占到一定份额。”
“强者愈强”成定局
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更紧密结合,是智能电网给电力装备制造业带来的一大变化。具体到企业,就是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频繁。
两者结合,离不开技术的提升与变革。谁能够抢先占领智能电网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率先占领市场。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逢权坦言:“每年许继在智能化建设上的投资很高。大手笔的持续投资对小公司来讲很困难,小公司未来的命运不是被并购就是倒闭。这样一来,市场份额会不断向大型企业倾斜,电力装备制造业将出现‘强者愈强’的局面。”
与国外发展趋势相同,在近几年国内几大电力设备龙头企业的合作与投资中不难看出,未来中电装备、西电集团、天威保变、特变电工等将越做越强,几大装备集团鼎立的局面将逐步形成。
行业内最引人注目的就要属中国西电集团与国电南瑞之间的合作了。
2010年6月,国电南瑞与中国西电两家公司携手成立江苏西电南自智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双方以资本合作方式,中国西电出资3300万元,持股比例55%;国电南自出资2700万元,持股比例45%。双方对合作抱以厚望,期望扬两家之长补双方之短,强强合作,以冲击智能电网现有设备制造的市场格局。
“对于电力装备而言,一次、二次已融合在一起了。未来的趋势是,设备没有明显一次、二次之分,智能化已经成为电力设备的必备功能。”周逢权告诉记者。
同样,国家电网公司将许继与平高共同纳入中电装备公司,也是考虑到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能够更好地合作,更好地为建设智能电网服务。
未来,在一次与二次设备充分融合的趋势下,“强者愈强”的局面将逐步定型。周逢权认为:“这有利于国内企业做大做强,冲击国际市场,形成中国自己的ABB、西门子和GE。”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