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历史上首次成功实行了实名制电子票证系统,这也是首次在世界性大赛中成功运用射频识别技术。作为北京奥运会电子票证系统的研制、设计及建设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706所获得了北京奥组委和有关方面的一致好评。该所所长吕英、副所长吴峰、项目技术负责人任强为记者讲述了电子票证背后的故事。
国际奥委会曾讨论是否使用这个系统
2006年,北京正在积极筹办2008年奥运会,有关方面开始了有关奥运会和残奥会实名制电子票证的研究论证。
当年夏季,针对在足球赛事中时有出现的聚众滋事、扰乱球场秩序等问题,德国世界杯组织方决定开闭幕式使用实名制RFID电子门票,以更好地维持球场秩序。
然而让人措手不及的是,德国世界杯开幕式前,短短1个小时内就有数万名观众涌进球场,因查验设备速度过慢,验票人员只得放弃,以抽检取代一一核对每个人身份的做法。最后,组织方不得不宣布放弃实名制电子门票。
此时,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只剩下短短两年。一位欧洲某国际机构官员甚至好意劝道:“两年做出涵盖奥运史上场馆规模最大的安保科技系统,是不可能的。”原来有意参与奥运票证工作的有关国外公司也陆续宣布退出。
其实,在此前后国外几次大型世界赛事都曾尝试使用这一系统,但最终应用效果都差强人意。于是一些反对的声音陆续出现。在这种形势下,国际奥委会曾几次讨论是否使用这个系统。最终,经过长达两年的论证,出于安全的考虑催生了实名制电子票证系统。
至今,那一个个拦路虎仍然令人生畏
方向定下来了,但是摸着石头过河,使实名制电子票证查验系统的开发、应用仍面临众多难关。
最大的难关是快速查验、准确查验。比如,奥运会开幕式8万多观众需要在4个小时内入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5点半到6点半入场,也就是说,此时段内每分钟要查清近600人的身份和所持门票的真伪,这是曾经让很多主办方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
其次,时间紧迫。论证、细化方案用时两年,到2008年3月完成时,离奥运会召开只剩4个多月。而设备调试至少需留一个月,设备部署只剩下3个月——通常这一过程至少需1年。
三是短时间内要处理海量数据。每张电子门票都需对应持票人的照片、姓名、性别、国籍、年龄、有效证件号码等各种数据共47项之多。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共30多万人次观众、近10万人次演职工作人员,都要在票证系统上一一验证通过。同时,两奥会期间需要查验通行2000余万人次。
四是技术研制难关多、难度大。需要综合集成运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光学成像等技术,突破面向业务的软件功能重构技术、分布式结构软件设计技术、资源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性能优化技术、统一安全管理技术等五大瓶颈,解决大规模数据收集、核对、检验、比对、识别、应用、处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此外,由于系统地域分布涉及北京、香港等七个赛区,而且许多场馆要求24小时不间断运行……这些都对电子票证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几个月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8年入夏,10个月的好运北京赛事,验证了这一实名制电子票证系统的成功与可行。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夜,该系统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150余名技术骨干夜以继日地安装调试,以航天人特有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一个月内完成了100多个场馆票证系统设备的建设部署。有关方面负责人这样评价:“你们在几个月内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