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健康码、云直播等数字应用,有效助力了复工复产和生活物资供应。如何提高城市应对危机的能力,如何打造更加智慧化的城市,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根据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预测,今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达到25万亿元。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健康码、云直播等数字应用,有效助力了复工复产和生活物资供应。如何提高城市应对危机的能力,如何打造更加智慧化的城市,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三员大将”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基石,城市大脑是智能中枢,而丰富的应用场景则是释放潜能的重要途径,成为必不可少的“三员大将”。
首先,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当前,我国以5G、光纤宽带、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网络及光纤网络,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5G凭借高可靠、低时延、大带宽的特性为远程医疗、线上教育、高清直播等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还能有效打通各项城市服务,整合并提升资源运用效率,驱动城市治理逐步迈向智慧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大脑是新型智慧城市统筹协调的智能中枢。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指出,城市大脑是建设“数字杭州”的重要举措。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目前,各地政府纷纷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相关项目数量不断上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以及中小城市都在积极布局。
最后,应用场景是新型智慧城市释放潜能的重要途径。进入“十四五”时期,城市发展更加关注居民生活出行、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民生需求及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等产业需求,新型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化。例如,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公众出行增多,但是在地铁、机场、汽车站等地都需要摘下口罩刷脸,增加了交叉感染风险,戴口罩人脸识别逐渐成为现实需求。与此相应,现阶段已有一些地铁站、医院、社区支持戴口罩进行人脸核验,减少了感染概率,缩短了通行时间。
五措并举推进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型智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基与开拓并重。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慧城市根基
加快部署5G、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全域感知体系建设。
首先,注重基础设施布局的均衡性。推动城市与农村、中西部与东部地区间,新兴行业与传统制造业、资源性行业间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科学合理配置,支撑更多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和更多行业的提质增效。
其次,注重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联动。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智慧社区市场整体规模将达到6433亿元,智慧社区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5G、物联网等新技术赋能市政公用设施智慧化改造,提升城市千兆光网覆盖率及家庭用户体验,以“适老”及“宜居”为出发点,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最后,注重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当前,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的需求及规模激增,随着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绿色新基建加速,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创新将带来节能减排效益。
二、突破关键技术,筑牢智慧城市安全底座
智慧城市主要涉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数字化技术,但目前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尚未实现自主可控。以物联网为例,我国在产业链最底层的感知识别层技术实力较弱,核心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仍需加强,传感器等关键设备仍依靠西方发达国家,增加了信息泄露风险。
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从而保障新型智慧城市的平稳运行。第一,整合资源加快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政产学研用各方形成合力,完善物联网基础设施,将系统创新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优化智慧城市相关产品和服务供给,共同推进国产化软硬件产品替代。第二,提升标准化水平。健全智慧城市、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标准体系,强化标准互操作性研究,促进产业的融通发展,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高国内外标准的一致性。
三、聚焦数据运营,释放智慧城市核心价值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已成为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数据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已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资产。
在数据融通共享方面,针对城市交通、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的数据采集、存储、开放、分类维度、下载格式、平台接口标准等需要作出统一规定,推动数据平台进一步整合,实现数据“上下贯通、横向联通”。例如,联合发布各地疫情防控要求和交通管控信息以打通“物流梗阻”。
在数据价值释放方面,加强政企合作、企业联动,不断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的功能细节,鼓励企业、机构对公共数据的深度挖掘,围绕城市治理堵点问题积极开发更多的便民服务及企业应用,加快数据价值释放。
在数据安全保障方面,坚持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从技术角度加强数据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和试点应用,从管理角度建立覆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全流程的安全机制,并结合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安全策略和技术措施,强化风险感知和监测预警能力。
四、发挥场景驱动作用,加快智慧城市应用落地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以解决城市治理难点为主攻方向,通过当前及未来需求牵引,利用信息技术催生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综合性创新应用。
加大基层需求支撑力度。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小区、乡镇、商业楼宇等基层微单元仍采用传统的人防手段,如手工登记、测温等“表格防疫”方式。要强化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防策略,将智慧城市各项应用下沉到微单元治理环节,由基层结合实际需求制订方案并“自下而上”反馈应用效果,从而助力智慧应用“自上而下”完善设计。
提升突发场景应对能力。此次疫情暴露了诸多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未来应强化对突发需求的快速响应,以“平战结合”的思想在智慧医疗、人员与物资调配等方面重点发力。以应急物资调配为例,通过智慧城市平台迅速统筹居民物资需求,快速打通货源、运输、接驳、监督、发放等重点环节上的堵点,有效实现各部门协同。
五、优化运作机制,建立合作生态
良好的运作机制是智慧城市长效运营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探索多元投资模式。智慧城市涵盖城市运转、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诸多领域,每个领域都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可通过创新共建共享共治模式,明确各投资主体的职责和收益,调动政府、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和非营利机构等参与建设,建立价值合作生态。
完善运营评价体系。在智慧城市投入运营之前,明确进度安排、验收标准等整体规划,设计包括基础设施数量、用户满意度等具体的、主客观结合的考核指标。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以第三方评估结果作为项目付费、验收依据,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升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