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定人脸识别的边界在法律而非智能
2022/4/19 09:55   陕西日报      关键字:人脸识别 边界 法律 非智能      浏览量:
近日,督促业主录入人脸信息的消息在好多小区的业主群里引发热议。有业主质疑人脸识别系统的安全性,有业主提出疫情期间频繁摘掉口罩“刷脸”是否安全?也有业主坦言这样会使出行更加便利。
  近日,督促业主录入人脸信息的消息在好多小区的业主群里引发热议。有业主质疑人脸识别系统的安全性,有业主提出疫情期间频繁摘掉口罩“刷脸”是否安全?也有业主坦言这样会使出行更加便利。
  尽管物业已经说明出入小区使用的人脸识别是当地社区及相关部门为加强智慧社区建设采取的一项举措,也一再强调后台数据已经加密且由公安机关管理,可这样的“承诺”似乎并未完全消减人们的担忧。
  诚然,智慧社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可直击社区服务的痛点和盲点,例如遇到紧急事件可第一时间触发响应机制,通过应急举措将危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智慧社区带来的便利不能以“牺牲”个人隐私为前提,或者说,智慧社区建设不能瞄准个人隐私“一刀切”。毕竟,个人隐私也事关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信息泄露存在风险等问题,人脸识别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强化人脸信息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发布,明确对滥用人脸识别说“不”。这一司法规定,不仅在后续类似司法案件中具有指导意义,更对社会如何把握和推进人脸识别技术具有现实意义。
  人脸识别涉及身份信息采集、识别与个人隐私保护,自然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提出,处理包括生物识别信息等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
  如何更好地权衡便利与安全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探索实践,更需要法律为其划出明确的界限。依法推广人脸识别技术,是前提也是根本。我们不仅需要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更需要法律为自己带来安全感。相信智慧社区可以让生活更美好,但要避免“一刀切”,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推广。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