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为躲人脸识别戴头盔看房”等事件的发生,让人脸识别频上热搜,技术滥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随即,一些传言也悄然出动:人脸识别系统任何机构想装就装?戴口罩就无法进行人脸识别?在手机银行上设置人脸识别功能,会增加银行卡被盗刷风险……这些说法是真是假?
传言一:人脸识别系统任何机构都能装?
真相:需符合相关规定,不是想装就能装
如今,人脸识别技术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场景,购物、打卡、解锁、出行,甚至连取厕纸都离不开它。商超、银行、机场、停车场……人脸识别系统日益普及,我们也逐渐对“潜伏”在身边的摄像头习以为常,但这一技术真的任何机构都能用吗?
“针对不同需求,人脸识别的信息获取程度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仅用于识别面部特征、有的则需进一步识别主体身份,这(主体身份)也是大多数人脸识别系统最核心的功能,必然涉及获取个人信息及相关隐私。”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攻防对抗研究所所长闫怀志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说,虽然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于在消费领域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未予禁止,但是相关文件都强调了信息收集要“合法、正当、必要”且需征得当事人同意;信息利用要确保安全,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被侵害时,侵权方需承担相应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机构在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来获取个人信息时,应当符合‘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而不是想装就能装。”
“人脸识别技术本是一种通用技术,可以被用在不同的行业或领域。”闫怀志认为,正是由于这一技术特性,很多机构就以视频监控为名,先通过设置摄像头来获取人脸信息,然后通过后台运行的系统,在未经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来进行人脸识别,甚至通过人脸识别出来的身份信息进一步在网络空间中实现个人“数字画像”,这样就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构成了侵害可能。
传言二:戴口罩就无法进行人脸识别?
真相:相关识别设备已被投入使用
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如今多数人外出时,都习惯戴口罩。不过,网上有种说法,必须要把口罩摘了,才能顺利通过人脸识别,真的要这么麻烦吗?
“戴口罩、帽子、墨镜等物品,确实会导致人脸识别精度降低,但技术上对此并非束手无策。”闫怀志认为,从技术上来看,可以采用人脸全局特征与局部特征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识别,辅以未遮挡部位的三维数据来进行三维人脸识别。
此外,据报道,为适应疫情防控信息化管理,多地已在不同场合应用人脸识别测温机,该设备可以实现戴口罩情况下的人脸识别。例如,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设置的智能防疫安检门,即便在监测对象化妆、戴/脱眼镜、佩戴口罩等情况下,也能凭借AI算法实现测温、人脸识别,真正做到无接触安检防疫。
传言三:设置人脸识别会增加银行卡盗刷风险?
真相:支付场景识别精度极高,难以盗刷
目前,很多手机银行支持“刷脸”转账,有人担心这一设置,会增加银行卡被盗刷的风险。这种担心是否有必要呢?
“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通常包括消费及安防两大类。消费类场景对人脸识别技术精度要求极高,涉及手机银行刷脸支付的场景识别率通常在99.99%以上,他人难以实现盗刷。”闫怀志表示,“同时,除了人脸识别之外,要在手机银行上转账,还需要手机号验证、密码验证等信息,可以实现多重安全防护。因此,手机银行人脸识别的安全性非常高,用户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传言四:整容后系统无法识别面部
真相:美容式整容可识别事故毁容不可识别
有传闻称,人脸识别技术,无法对整容后的面部进行识别。
“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已达到工业化、大规模应用标准,简单整形、化妆等常见的识别难题早已被攻克,机器系统的识别能力已超过人类。因此,能否实现整容后识别,要看整容后的面部特征改变程度。如果只是进行美容式整容,如垫高鼻梁、收缩下巴或割双眼皮等,当前技术完全可以做到精准识别;但如果是因为事故导致毁容,人脸识别就无能为力了。”闫怀志表示。
拿起法律武器,保护随时可能“丢”的脸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使用,与其他个人信息被泄露一样,人们的担心更大,因为它一旦泄露,便永久泄露,无可挽回。在“刷脸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脸”呢?
首先,来了解下人脸识别的技术原理。
闫怀志介绍道,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或人脸识别等,在验证主体身份方面已得到应用广泛。其中,人脸识别技术自上世纪七十年问世以来,历经半个世纪,已成为计算机视觉和生物识别领域炙手可热研究和应用热点之一。其技术原理,就是使用多种测量方法和技术扫描人脸,来识别或验证图像或视频中的主体身份。
实用的人脸识别系统,通常由人脸检测、人脸对齐、人脸表征以及人脸匹配等模块构成。传统的人脸识别方法高度依赖人工设计的识别特征与机器学习技术,近年来,更新后的人脸识别技术则主要利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
“在人脸识别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人们已经从最初对‘刷脸’便捷的喜闻乐见,逐步转变为对‘刷脸’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担心。”闫怀志说。
他认为,由于人脸识别采用的是非接触式采集和无感识别技术,个人很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采集了脸部信息。人脸等个人生物数据,与个人基因数据、健康数据一样,是需要特别保护的特殊类型个人信息。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数据安全法(草案)》等均对公民脸部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
闫怀志还表示,技术本身是中立的、无辜的,但使用技术应该在一定的规则和范围内。保护个人人脸、指纹等隐私数据,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光靠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个人也应当加强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在自己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以‘最小化原则’向外界提供所需信息。如果发现个人信息被恶意利用或泄露,应积极采取法律法规等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闫怀志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