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行业智能化普及推进 AI融合场景应用技术涌现
2020/12/26 15:50   中国安防行业网      关键字:智能化 AI 场景应用      浏览量:
2020年人工智能持续融入行业场景化应用,并成为了传统行业变革求新、提高效益的利器。在安防特别是视频监控领域,AI技术的应用让传统的视频数据发挥了更大的价值,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不断在公安、交通、楼宇/园区、民用安防等领域纷纷落地。同时随着行业智能化普及推进,性价比更高、价格更实惠的智能化设备及应用方案普及应用率正在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2020年人工智能持续融入行业场景化应用,并成为了传统行业变革求新、提高效益的利器。在安防特别是视频监控领域,AI技术的应用让传统的视频数据发挥了更大的价值,并且已经有了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公安、交通、楼宇/园区、民用安防等领域纷纷落地。
  同时可以发现,随着行业智能化普及推进,性价比更高、价格更实惠的智能化设备及应用方案普及应用率正在不断提高。
  AI融合场景应用的新技术涌现
  2020年AI+安防的融合性应用以今年最受关注的夜晚场景下视频监控应用最具代表性。以科达率先提出的AI超微光技术为例,该技术基于边缘计算赋予摄像机的算力,结合深度学习的算法,在不产生光污染的情况下,很好地解决了智能摄像机夜间成像和识别感知的难题。目前,科达已将该技术应用到多个产品领域,包括车辆卡口、车辆电警、人员卡口、布控球型摄像机等。
  今年科达不断在实践中优化AI超微光算法,推出HDR融合算法和像素推理技术,让AI超微光普及更快、更广。据了解,初期的AI超微光算法以智能交通车辆卡口环境为基础建立算法模型,而在普通监控,人员卡口和其他移动设备的实际使用中遇到的光线情况更为复杂。对此,科达采用AI超微光+HDR融合算法,能在光线亮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提供具有更佳信噪比、更好动态范围的图像。
  以雨天路面反光,车灯耀眼场景下,一般的电子警察摄像机抓拍图像过曝严重,这种场景对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摄像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开启融合算法后,即可呈现色彩、亮度舒适的清晰图像。
  紫光华智在软件定义摄像机基础上,创新性提出双相曝光技术,借助AI实现智能补光,补足传统摄像机单一曝光的缺憾;例如在复杂交通状况下,行人、非机动车移动速度慢,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优先保证人像细节特征清晰;机动车移动速度快,需要较短的曝光时间,且夜间车灯容易使车牌过曝,需对车灯强光做抑制,优先保证车牌清晰可识别。不但能够提升人车的捕获率,并且抓拍的图像更加清晰、特征更明显,智能分析结果更加精确。
  另外针对提前躲避造成的漏拍,紫光华智创新性提出AI补光技术,可以在无人时关闭补光灯,检测到人后再开启补光,防止躲避抓拍,同时也可避免长时间开启补光灯造成的资源浪费,降低补光灯常亮对周边居民造成的光污染。
  融合AI的硬件产品及方案较为普遍
  当前,前端智能化已经形成产业共识,无论是传统安防企业还是ICT、人工智能企业等业界主流厂家推出的产品均是以智能为基础。视觉感知智能化,可以极大提升数据采集的质量,同时降低后端数据处理的算力消耗,降低整体TCO,同时分布式处理也提升了系统可靠性。视觉感知智能化,从源头影响数据的产生,支撑释放海量视频数据的价值。

  例如华为智能安防以“视频+AI”为核心2020年开始转向“机器视觉”,这一年华为发布包括全新的下一代“四无”生态型摄像机以及超高密智能视频存储平台、AI超微光卡口摄像机、双光谱热成像摄像机、AI双模球型摄像机等。其中下一代“四无生态型摄像机”,可以在无网、无电、无光、无现场运维的环境下工作,感知水温、液温、气温、倾斜度、PH值等全息因素;AI超微光卡口,内置两颗AI处理器,算力总和高达12TOPS,可以在避免“光污染”的情况下进行高精度拍摄和智能分析。
  针对推进行业智能普及方面,华为今年把智能摄像机的价格拉低到500元以内,并且誓要在分销市场把智能拉下神坛,为行业带来鲶鱼效应,基于此华为推出包括前端D系列摄像机、智能NVR800系列、华为好望APP,致力推进行业普惠AI、简便、超清等多种极致体验,实现智能产品智慧化升级。
  行业智能化升级不仅仅体现在产品AI加持上,更需要以实战化解决方案作为场景落地的推进器。今年,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深入渗透及应用大面积扩散也体现出“安防+AI”的另一种务实。华为今年发布了十大智能化场景解决方案,包括全息社区、全息路口、高速大联网、智慧水利、智慧网点、普教联网、智慧电力、智慧油田、智慧制造、智慧园区。
  以人脸为代表个人隐私受到持续关注
  11月20日,被称为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的杭州市民郭兵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下称动物世界)一案宣判。案件其实涉及了个人隐私信息采集的合法性、必要性等多方面法律问题的探讨。
  大数据时代,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四面开花,行业化应用深入到各种细分领域,可谓无孔不入。但人脸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一样严重,“刷脸”技术广泛应用的背后所牵连的“黑产”,值得我们反思。
  同时根据中国信通院与360、中科院信工所等单位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安全框架(2020年)》蓝皮书,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多处于学术研究和少量试用阶段,尚未形成适用于各类人工智能应用的成熟安全产品和服务体系。
  好的方面是,我们正看到各地针对“人脸识别”信息的保护法规正在制定。2020年3月新修订的我国国家标准GB/T35273-2020《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规定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并对个人敏感信息进行了特殊保护。
  另外,以360旗下360视觉科技为代表的致力于以安全赋能人工智能场景化落地企业,正持续关注信息安全领域,360视觉科技依托360安全大脑构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安全能力新框架体系,坚持从端到云,从硬件到传输,从平台到方案的全栈安全理念,建立全立体型安全防护体系。
  此外,旷视正在竭力推进数据安全训练或者隐私安全学习。因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更好地保护大众隐私数据安全将成为全行业健康发展的底线。为此,如何通过高安全、高可靠的机器学习环境将散落在不同行业、企业的海量沉睡数据安全地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出人工智能的巨大价值将是未来十分具有前景的一个方向。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