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AI带动智慧政务创新应用
2020/12/4 09:07   中国安防行业网      关键字:5G,AI,智慧政务,创新应用      浏览量: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它们开始与政务工作进行全方位融合,使得电子政务具有了全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个性化、云端化、数据化、智能化等。政务运行和政务服务更加有针对性和效率,更加聪明的理解大众需求,从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智慧政务时代。与电子政务不同,智慧政务更加强调社会服务,更加关注和理解大众个体的需要,更加聪明和具有预见性。
  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政府治理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提升,促进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从而也带动智慧政务的创新应用。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它们开始与政务工作进行全方位融合,使得电子政务具有了全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个性化、云端化、数据化、智能化等。政务运行和政务服务更加有针对性和效率,更加聪明的理解大众需求,从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智慧政务时代。与电子政务不同,智慧政务更加强调社会服务,更加关注和理解大众个体的需要,更加聪明和具有预见性。
  一、5G+智慧政务创新应用
  5G,指的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5G作为一场变革,具有超高速、超低时延、超大规模连接的优势,目前技术下的5G传输速度,峰值可达1GB/s的速度,5G与政务服务的创新应用与深度合作,将加快构建融合5G技术的新型政务服务应用体系,携手共赴5G+政务服务新时代。
  5G+智慧政务将助力打通政务内部的数据收集和存储,破除"信息孤岛",打造统一安全的政务云平台、数据资源整合和大数据平台、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和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推动政务服务的高效执行。
  5G的最大特征就是信息、数据传递的速率更快、更便捷,如此快的速率无疑可以支撑更大范围内对海量数据的应用。
  (一)5G在智慧政务领域的创新表现
  1.创新服务生态
  将5G应用于政务服务领域,围绕5G随身政务助手、5G便民服务站、5G便民协同办公、5G政务大厅等领域,全面提升智慧政务水平,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5G时代最具未来感的政务服务大厅应该是一个"数字生物体"--对每一个进入大厅的用户,通过智能摄像头可以自动进行数据标记(个人身份信息、来由、办何事、是否已在线提交材料、关联办事需求等),政务服务大厅的中台应可自动获取这些数据,并反馈给所有办事窗口,系统根据办事量与人流密度自动调整和匹配响应窗口。
  2.加快融合发展
  围绕5G技术特性与政务服务业务融合进行应用研究,从场景服务、平台体验、用户数据等方面积极探索"5G+政务服务"新模式,探索提供行业领先的5G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应用解决方案,进一步服务好当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推动政务改革向纵深发展,打造高数字化程度和高社会公众认知度的智慧政务平台。
  3.强化技术赋能
  5G智慧政务创新将利用5G高速率、高接入、低功耗、低延时的技术优势,推动智慧审批、智慧服务、智慧公开等领域的5G升级。通过5G信号部署、5G高清直播、5G政务远程审批,利用5G终端开展高精度信息采样和大数据智能分析,实现"不见面审批",打破政务服务时空限制。
  (二)5G在智慧政务领域的技术优势
  相较于4G,5G网络速率明显提升。按照一个材料50M大小计算,在4G网络上传大约需要1分钟,利用5G网络Gbps级别的超高速率和毫秒级别的网络时延,仅需几秒钟时间即可完成上传,让群众享受高速稳定的秒级办事体验。
  5G技术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了新动能,为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利用好5G技术,能够促进数字政府建设、营商环境分析、智慧政务和数字治理等领域的高效发展。5G时代的到来,既为群众、企业办事提供更优质和更便捷的服务,也为政务服务改革工作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二、AI+智慧政务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会在智慧政务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从智能化管理来看,人工智能将在交通、环保、市场监管、公共安全等领域获得新的突破。另外,市场监管精准化的要求,有可能促进人工智能在市场监管乃至社会管理的某些特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工智能充分利用算力资源和大数据,并通过专门设计的算法来实现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率的服务。政务人工智能应用不仅仅是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程序在政府行业的局部应用,而是人工智能与政府管理和服务相融合,实现更加高效和精准的政府管理和服务。人工智能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自学习、自适应和自服务,人工智能与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融合,使得政府管理和服务具有了智能的属性,能够不断进化和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随需应变。它可以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修正城市运行中的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将能够实现弹性可伸缩的政府服务、基于数据驱动的政府服务、智能高效的政府服务。基于人工智能三位一体的建设,能够实现个性化、云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新时代政府服务。
  (一)人工智能与政务融合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专业化设计与部分政务任务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利用专用的人工智能程序,对某种特殊的政务工作进行仿真和替代,特别是对于那些技术含量低,数据量大,需要人工多的领域,例如安全与交通图像识别、政务应答服务、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逐渐在大量的简单劳动中替代自然人,同时,人类依然保存着最后的判断权和决策权。
  第二阶段是人对人工智能政务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已经较多地应用到某些具体部门并展示了强大的效率和低成本性。人类逐渐在政府体系大面积推广人工智能,在政务的各个环节训练人工智能进行模仿。从最高层的决策到最基层的街头执法,人工智能都不断进入,并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逐渐形成统一的智慧管理体系。以上的前两个阶段,在全社会来看,大体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
  第三阶段是人与人工智能的共同工作阶段。伴随着人工智能在行政体系内部的推广和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通用型人工智能出现,人工智能在效率、能力、准确性等领域,已经能够达到人类的水平。因此,人类逐渐接受并习惯人工智能全面参与政务体系,人类进入到与人工智能共同工作的阶段,互相学习,互相咨询。
  第四阶段是人嵌入人工智能体系的共生智慧阶段。人工智能进一步演化,进入超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形成远远超过人类的整体智慧,并与人类生活充分融合,人类反而成为嵌入人工智能体系的节点,形成完备的共生性知识与智慧体系,人类也由此可能进入新的文明阶段。
  (二)人工智能对智慧政务的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政务"推动领导决策更科学高效。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蓬勃兴起,领导决策面临的主客观环境日趋复杂,碎片化、去中心、无结构日渐成为真实世界的新特征,加之经验式、随意性、非定量等传统决策模式根深蒂固,唯有借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倡导思想观念和技术方法创新方可适应新时代科学决策的新需求。一是人工智能成为撬开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三座大山"的新利器。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垂直互动困难,且中间层级多、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被过滤和扭曲的可能性大。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发展使政府扁平化管理成为现实。政府部门依托人工智能既可以实现业务协同的智能合约,重构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信任和协同,亦为打破政府部门间行政数据壁垒和破除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资源流转通畅提供了技术建构新机遇。二是塑造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决策氛围,这正成为智慧治理的重要原则。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数据和算法,大多数数据资源掌握在政府部门,为政府科学决策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人工智能经历了从图灵测试到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且后者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强有力支撑下提供了海量数据和近乎无限的计算能力,打破了限制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瓶颈,使得从海量政务大数据中挖掘出宝贵的知识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人工智能+政务"推动经济运行更平稳安全。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提高政府对行业性、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因素的甄别、感知能力以及在风险发生时的分析、预测、预警能力。一是人工智能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扮演了政府职能越位和市场失灵纠错人的角色。人工智能具有资源共享和溢出效应,使得各类资源充分共享,市场主体实际需求把握更加准确,市场要素自由流动配置更趋合理,产业协作水平明显提升,产供销一体化格局逐渐显现,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增强。二是人工智能为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保驾护航。由"事后诸葛"决策模式向"事先预测"决策模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异军突起,"弯道超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也为"黑天鹅""灰犀牛"等潜在经济风险研判提供了新的思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重大风险事件数字化、模型化,通过多源异构大数据耦合汇聚碰撞,挖掘出重大风险事件发展的潜在趋势和一般规律,增强分析研判重大风险事件,特别是对小概率重大风险事件所应具备的见微知著的敏锐性、居安思危的前瞻性、明察秋毫的预见性和防患未然的主动性,确保将重大经济风险发现和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借助人工智能建立经济运行知识库,对各类海量经济风险事件案例进行耦合分类和深度挖掘,实现各类经济风险信息的整合、碰撞和匹配,提升风险事件研判的智慧化和精准性水平。这就为政府提供了防范经济风险的先手以及应对化解经济风险挑战的高招,实现了防范化解风险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型跨越,有助于走出风险事件决策盲区。
  "人工智能+政务"推动社会治理更精准和谐。人工智能在复杂社会问题研判、政策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重大战略决策方面作用逐渐显现。"人工智能+政务"以社会精细治理安全运转为主要目标,助推社会管理服务"零距离"。一是人工智能衍生的人文关怀成为洞察社情民意的孵化器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新动能。网格化管理、智慧化服务,责任与联动到网,管理与服务到格,网格化平台与综合执法平台有机衔接、信息共享、协同处置,人工智能更加注重提升社会治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使人人在网上,事事在格上,实时感知社情民意,洞察大众冷暖。二是人工智能是社会矛盾消解的催化剂。在社会多元治理理念重塑过程中,政府必须主动适应智能化治理新要求,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同时,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构建大数据社情民意和预警研判模型,增强社会治理工作的动态性、精细化水平。用智慧科技把管理触角延伸到社区的"神经末端",绣花针式的全覆盖管理实现了人机结合、防控全天候,为居民的大安全、大民生保驾护航。三是人工智能成为深化"互联网+监管"的新举措。推动"互联网+监管"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的工作部署。要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重要支撑,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协同监管、信用联合奖惩、无证无照治理、投诉举报办理为落脚点,提升智慧监管、风险预警、决策支持能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人工智能+政务"推动公共服务更简捷舒心。一是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着审批模式变革,智慧审批冉冉升起。当行政审批"联姻"人工智能,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通过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既优化了审批业务流程,也打破了传统的分割式、串行化审批模式,事项拆分、事项分发、并联审批、协同监管等创新模式推动着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让"流程最简、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便企利民目标落地生根。有了人工智能的"神助攻",审批人员得到解放,"事多人少"的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如杭州创新实践机器智能识别,根据名称库和负面清单,对企业申报名称自主查询、比对、判断,智能识别、自动核准,实现名称自动核准"秒通过"。人工智能为行政审批"铺路搭桥",行政审批变得"更聪明"。二是人工智能与在线政务服务应用耦合程度日益深入,智慧服务深入人心。目前,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主要有身份验证、服务推荐、智能客服和信息处理等个性化功能。三是人工智能助力智慧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精准化服务逐渐成为在线政务服务的标配,"刷脸"让出行和消费更便捷,智能推荐算法"更懂你心"。人脸识别、语音录入,人工智能借助专项业务场景语料和知识图谱,使政务服务不再严肃,刷刷脸、聊聊天,就能办成事。人工智能的粉丝日益增多,公共服务变得更有"温度",在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为智能化的公共服务点赞叫好。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