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安全是发展的基石。以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为代表的应用领域的落地,正逐渐满足人们对安全、便捷、舒适等基本需求。与此同时,智慧安防涉及到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楼宇对讲等多个领域也已经成为智慧城市物联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阶段,新型智慧城市向更多细分领域渗透也必将为安防带来更大的市场蛋糕。
“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这是深圳市努力成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正在努力打造的蓝图。截止目前,深圳已实现在市场监管、人力资源保障、公安、交通运输、住房建设等领域的300个事项“审批不见面、办事少跑腿”。
相比较珠三角的发展,作为长三角的领军者,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毫不逊色。上海市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支撑公安实战,全面强化城市要素智能化感知和数据汇聚智能化处理能力,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智慧公安”已具备了PB级的数据存储能力和毫秒级的实时计算能力,布设街面、社区、楼宇(单位)、卡口、网络等领域智能安防感知“神经元”50余万个,研发智能图像识别、风险洞察、智能安检等一批智能化应用,有效提升了社会面整体防控效能。
除了深圳、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类似的智慧城市建设落地场景已经比比皆是。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包括76%以上的地级城市和32%的县级市,总计大约500座城市正在加速落地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长三角、珠三角将率先出现多个智慧城市群。
智慧城市其实是个“舶来品”,从2010年智慧城市理念在中国开始了概念普及,尤其是在国家层面表现为2013-2015年间相关政策、指导意见、试点的密集发布;在地方层面表现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得到积极推进。尤其是在标准化建设方面,2016年以后,由国家部委主导的智慧城市标准建设《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相继发布,智慧城市相关的国家标准体系逐渐形成;在地方层面,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城市发布了智慧城市相关的法规和条例,为智慧城市的落地实践创造条件。
随着建设部发布了我国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引爆了智慧城市在中国的落地进程。时至今日,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快速迭代,催生了数量众多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以“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警务”“智慧家居”为代表的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逐步进入落地应用新时代。
智慧城市到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首先基于新技术带来了社会与城市运转方式的变化,为城市发展模式带来的变革,包括更快的信息流通和互动模式,动态实时的全局信息和响应能力,甚至于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
有研究表明,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能够使城市中的袭击、抢劫和偷窃率降低30-40%,使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和不可回收垃圾减少10-20%,使市民通勤时间减少15-20%,使城市就业数量提升1.0-3.0%,使城市GDP增长率提升0.7%。从智慧交通到智慧医疗,从节能环保到便民生活,新技术为城市社会带来的价值提升空间仍然巨大。如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新型智慧城市已经成为连接高效、整合、开放的生态系统,通过物联网实现对城市各个角落的全面感知,利用大数据挖掘对融合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并根据应用的不同向城市中的各个场景渗透,把“智慧”的理念内化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安全是发展的基石。以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为代表的应用领域的落地,正逐渐满足人们对安全、便捷、舒适等基本需求。与此同时,智慧安防涉及到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楼宇对讲等多个领域也已经成为智慧城市物联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阶段,新型智慧城市向更多细分领域渗透也必将为安防带来更大的市场蛋糕。
虽然我国智慧城市成就巨大,然而各地的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和能力不一,智慧城市实际效益不大、发展碎片化、可持续运营能力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总体仍处在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
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城市能够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智慧城市,关注智慧发展为城市带来的实质收益与成本将成为下一阶段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