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有望领跑人工智能人才培育
2018/6/14 14:24   中国安防行业网      关键字: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浏览量:
随着《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出台,中国高校的人工智能研发有望从‘跟跑’转向‘并跑’‘领跑’。”日前在浙江召开的第四场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对高校人工智能发展充满信心。目前AI人才紧缺,专业成爆款与产业需求密切相关。
    面对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怎么培养人工智能人才?高等学校如何为人工智能创新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人工智能在教育体系中如何应用?
    “随着《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出台,中国高校的人工智能研发有望从‘跟跑’转向‘并跑’‘领跑’。”日前在浙江召开的第四场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对高校人工智能发展充满信心。
目前AI人才紧缺,专业成爆款与产业需求密切相关。6月8日上午,教育部在浙江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介绍,在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


    一、高校加强人工智能学校、专业以及教材建设 ,发挥人才培养领域重要作用
    高层次人才培养要不断加强。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科建设方面:
    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
    (二)专业建设方面
    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三)教材建设方面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特别是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主干课程的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四)人才培养力度方面
    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二、教育部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教育部在今年4月出台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提出18条重点任务和三个细化专栏,着力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创新。
    (一)《行动计划》三个阶段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行动计划》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高校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
    二是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建立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推动高校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三、教育部发布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
    4月11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正式发布“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项目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国内外知名人工智能企业,面向高校推出人工智能专业学科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学院”将依托企业在职业教育领域十五年的经验与积淀,引入企业最优质的课程资源、师资力量、新形态教材、先进的教学模式、企业合作资源等,聚焦人工智能专业学科与教学资源建设、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从课程服务到软硬件环境一体化全方位的人工智能整体解决方案,快速响应学校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方面的需求,服务当地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加快培养符合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项目计划:
    通过2-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百所高校,部署以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中心为核心载体,建设人工智能类专业资源体系内容。
    2018年,将遴选30所合作院校成为首批“AI+智慧学习”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院校。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组建项目管理委员会、人工智能产教联盟,围绕战略资源导入、核心节点建设、协同创新机制、质量保障与认证评价等重点工作全力推进。
    四、教育部和高校在推进人工智能创新行动方面的积极进展
    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在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
    仅今年5月,就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所高校的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据不完全统计,此前已有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相关专业。
在近期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几大专业相当“亮眼”。
    在新增的授予工学或理学学位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中,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和其它部门主管的一共有22所。从区域来看,北京5所,天津2所,河北13所,山西12所,内蒙古10所,辽宁7所,吉林6所,黑龙江4所,上海4所,江苏12所,浙江9所,安徽14所,福建9所,江西7所,山东13所,河南21所,湖北6所,湖南4所,广东12所,广西6所,海南3所,重庆8所,四川5所,贵州8所,云南9所,陕西7所,甘肃4所,宁夏1所,新疆1所。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其它高校,985和211类院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更为积极主动,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开武大和华科,其余5所211类高校全部“集体上线”。
    机器人工程也是依托于人工智能所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注重算法统计和思维创新。在新增的授予工学学位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中,由教育部主管的共有3所,由工业、信息化部门主管有1所。从地域来看,北京1所,天津2所,河北1所,山西1所,辽宁4所,吉林1所,黑龙江2所,江苏8所,安徽3所,福建1所,江西2所,山东4所,河南5所,湖北4所,湖南1所,广东5所,重庆5所,四川3所,陕西1所,新疆1所。
    重视本科专业的新增,同时也要重视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的招生指标,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就表示,要加大对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力度。
    五、高校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如何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是《行动计划》关注的焦点。
    “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快速发展,其人才培养更需要系统谋划部署、更需要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坚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理念。学校与惠普、华为等企业合作建立了9个创新实验室,依托平台,从应用项目开发、应用性学术竞赛、创新项目研究三个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
    “我们让学生参与到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项目开发当中去,实现‘练中学’;让学生通过学术竞赛快速提升科研能力、加强学术交流,实现‘赛中学’;让学生主持创新项目研究、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研中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建东表示。
    为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从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重点提出“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鼓励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等任务。
    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介绍,清华大学成立了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导小组,出台了多个支持跨学科交叉的文件。学校刚刚批准了法学院的“计算法学”工程硕士项目,是人工智能与文科深度融合从而产生崭新学科专业方向的一个尝试。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支持地方和区域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清华大学着眼于国家重大需求,尤其是军事需求,研发关键应用技术,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军民融合。学校与腾讯、搜狗公司已经开展了超过10年的战略合作,一大批研究成果被应用到腾讯微信和搜狗搜索引擎系统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尤政表示。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