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19家OLED领域骨干企业正式成立中国OLED产业联盟,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和重大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同日,三星电子旗下的三星移动显示器公司(SMD)也宣布,三星第8代OLED面板试验线将于明年5月投入使用,可切割46英寸、55英寸等大尺寸OLED面板,计划将OLED面板的使用领域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延伸到电视等领域。
这两则消息对中国大陆高世代液晶面板业注定会产生微妙的冲击:以三星电子为代表的传统液晶面板商向大尺寸OLED面板转型,将引发全球彩电业新一轮技术裂变。
谁才是真正的先驱?
去年,索尼因为良品率太低而宣布停止销售OLED电视。
与液晶、等离子等第二代显示技术相比,OLED技术最大的优势是超薄的尺寸,最薄可至0.005厘米,在柔韧性很好的基板上可折迭卷曲,色彩等显示效果也明显高于液晶面板,三星、索尼等日韩消费电子巨头均视其为替代液晶的新技术。
但是,OLED的先驱之一索尼去年悄然宣布停止销售OLED电视,引发业内对OLED的前景担忧。专家认为,促使索尼停售OLED电视的关键因素是良品率太低。
其实,在液晶和等离子成为当今平板显示技术主流时,坐失商机的索尼希望从OLED上得到弥补,但“OLED似乎更适合用于移动设备上”,而着眼于电视的索尼成了OLED的“先烈”。
不过,索尼至今并没有明确承认将退出大尺寸OLED显示技术的研发,“OLED技术应用和电视产品开发仍然是索尼电视业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OLED市场上,最为强势的当属三星SMD。据了解,三星旗下的3.5代OLED生产线生产的14英寸面板良品率已经达到90%以上,三星SMD最新的5.5代OLED生产线已经开始量产,其采用的玻璃基板面积较前时代大3倍。
谁在着眼电视用屏?
在OLED面板电视用屏上,三星、友达、LG等已开始未雨绸缪。
就目前来看,OLED面板应用领域还主要在智能电视、平板电脑等中小尺寸的显示屏上,电视用屏仍处于样品阶段。
在OLED面板电视用屏上,三星、友达、LG等已开始未雨绸缪。除了尽快建立高代OLED生产线之外,三星SMD也在持续累积相关技术与专利,并计划于2013年开始筹备量产OLED电视面板,其第8代OLED面板试验线将于明年5月投入使用。
除了三星,推动OLED大尺寸化的还有松下和LGD。近期,松下电器株式会社社长大坪文雄宣称:“松下将不会跟随现行其他公司脚步生产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移动设备、中小尺寸产品,而将直接推出用于电视的大尺寸OLED面板。”
已量产4.5代线的LGD有意跨代进入8代线,把OLED应用领域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直接推向电视。
根据日本媒体报道,东京大学与日本企业包括太阳诱电、日本显示器制造设备商LAN Technical Services以及半导体制造设备商Bond Tech合作,研发出更容易生产OLED电视面板的新技术,并计划于3年内商品化。
当前OLED显示屏的生产成本比液晶显示器要高出30%~60%,但三星SMD首条5.5代生产线将会改善生产效率,帮助OLED生产成本向液晶显示器看齐。
市场调查公司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认为,三星在液晶和OLED两种显示技术中已经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放弃了此前计划的10代、11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投资,其未来3~4年在大尺寸OLED领域的投资总额有望超过千亿元。
中国从何处切入?
我国虽具有一定的OLED产业基础,但产业链尚未形成。
自2008年10月清华大学组建的维信诺公司在昆山建成中国内地第一条小尺寸OLED大规模生产线,我国OLED产业初具规模。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内地已有昆山维信诺、汕尾信利、四川虹视、佛山彩虹等多家企业从事小尺寸OLED生产。
去年11月,国内首条4.5代AMOLED生产线佛山彩虹OLED项目开工建设,将于今年10月投建第二条4.5代OLED生产线。今年年初,创维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投资创立广东省OLED显示屏产学合作平台。日前,中国OLED产业联盟成立将加速我国OLED产业发展。
然而,中国虽具备OLED产业基础,但产业链尚未形成,没有面向产业化的成套OLED生产设备制造厂商,关键设备以及整套设备的系统化技术等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ITO玻璃、光刻胶、干燥剂、紫外固化胶等原材料也存在类似问题。
尽管大陆和台湾已有很多企业进入OLED面板领域,但大都在中小尺寸上,我国面板商要想通过购买技术专利进入大尺寸OLED这一高门槛领域非常艰难。
三星、LGD等面板企业向大尺寸OLED面板转型直接威胁到大陆液晶面板业,因为国内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完全投产都需等到2012年下半年,其资产折旧还需要6~7年,大尺寸OLED面板量产对国内液晶面板行业的冲击不言而喻。
专家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对OLED产业进行整体规划,集中资源,强化自主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入OLED产业链并给予资金支持,特别是在大尺寸OLED上要提前布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