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视科技(uniview)为雨燕观测的技术提供方,协同北京正道做精工交付,最终完成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的观测项目委托。本文为宇视在全球5G慢直播启动仪式上的致辞《观测雨燕三千年》。
5·18世界博物馆日,「5G新生活-雨燕日记--全球5G慢直播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北京雨燕每年从南非飞回北京,单程1.6万公里,七八月再启程飞到南非;正阳门就是前门、大前门,是北京内城正南门,始建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雨燕已经在此生活600年,现今从天安门广场看正阳门都有近千只雨燕盘旋。宇视科技(uniview)为雨燕观测的技术提供方,协同北京正道做精工交付,最终完成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的观测项目委托。本文为宇视在全球5G慢直播启动仪式上的致辞《观测雨燕三千年》。
尊敬的全球网友、北京市民、各位师长和领导:
我是来自中国科技企业的代表,宇视(uniview)自研的AIoT操作系统imos可靠服务超过800个城市的智脑,群众在道路、机场、地铁抬头看到专业
摄像机,如果外观柔和无锐角、有U字形家族工业设计,就是宇视设计制造的。在过去两个月间,宇视项目组一直在「不打扰雨燕」的原则下持续改进观测方案,从挑战、试验走向可行,我们也思考因何而来。
青铜时代,3000年前的周代早期,工匠在金属器用符号、图形记录雨燕。燕国青铜器上,就有玄鸟的形象,出土于北京房山西周琉璃河遗址。配合《说文》的注释,玄鸟明确就是燕。这一时期记载量稀少,信息浪漫而神秘,考证需要下很大功夫,比如郭沫若先生就认为玄鸟是凤凰,今天我们幸运地有更多信息来勘校前人观点。
文字时代,记载丰富起来,信息支持辨读琢磨。张瀚是工部主事,张居正的同事,他的《松窗梦语》一手见闻详实,展现了明代人对雨燕(胡燕)比较明确的分类认知--燕有二种:越燕小,黑而紫,多呢喃语,巢于门楣;胡燕比越差大,羽多斑点,声亦较大,巢屋两楹间,古称玄鸟。作为吉祥物,"雨燕"出现的频次远不及家燕,如唐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家门口筑"燕窝"的明显是家燕;雨燕万里飞行翅膀发达,爪子构造则退化,希腊语中它们是"没有脚的鸟"(Apus),多依附大型古建筑衔草做比较简单的巢,因此雨燕也叫做楼燕。
绘画时代,中唐韩滉是动物绘画的开创者,此前画家多关注人物,而自他开始摹写牛、羊、驴等动物,闻名世界的《五牛图》写实且传神,这位动物画家另一身份是宰相、帝国能吏。绘画较文字有更强大的辨识信息,1887年梵高画作《四只雨燕》,能够让我们一眼认出这就是北京雨燕,它们在欧亚繁殖,在非洲南部越冬。青铜器、精美绘画属于王侯和贵族;中古时代的中国拥有全人类最高的识字率,也仅仅是社会5%的精英人群才能高雅玩赏,记录花鸟。如何被人民大众认知,雨燕还在寺院庙堂、古塔、牌楼、城楼静静等候知音。
正阳门雨燕,盘旋六百年。北京是雨燕万里行程最终的家,它们每年春夏在这里相爱生子。
视频时代,在中国这也是一个科技繁荣的时代,视频信息能够让群众秒懂,喜闻乐见。正阳门管理处敏锐发掘了宇视:
-专业相机:宇视每年全球交付500万支摄像机,7×24四季不间断工作,专业相机可靠稳定,普通民用摄像机长时间使用则有过热等问题;
-高倍远距观测:不打扰雨燕生活,55倍光学变焦甚至能看清月球环形山;
-杜绝补光污染:星光无需额外补光,光线条件只要有一根蜡烛1/500光亮,夜间正常观测直播。
以上只是技术理论,难点在于施工中场景特殊、环境要求苛刻,雨燕不是在室外筑巢,而是完全栖息在正阳门阁楼内,木质古建内部的布线、摄像机点位都要审慎。正阳门师长一直鼓励我们,宇视联合北京正道天成公司一流的施工专家,以精工态度多次试验改进,硬件、网络、使用体验问题逐一攻克。仅在成像环节,分享几个改进细节:
1)「不打扰」等人文安全细节
①视力表:安装和调试摄像机时,用视力表放在雨燕活动的区域,看清"E"代表调试至最佳成像;且不触碰雨燕接触的物体,避免人的气味惊扰。
②如果采用常规安装,线缆裸露在古建内部,不仅达不到
防火要求,且有电流声波影响雨燕,用POE供电代替。
2)清晰锐利的成像,观测自如
最初配置的AI摄像机,实践证明不合适。古建阁楼内昏暗,完全没有城市灯光或星光,暗室中,超星光球机(可缩放、跟踪)高倍变倍可进行近距离观察,高清成像展现雨燕的细节活动;雨燕归巢均从木构缝隙飞入,成像画面克服了暗室、逆光等场景,且清晰度表现良好。摄像机全部是电动变焦,科研人员可根据雨燕的活动范围自如缩放,整体和细节效果兼具。
3)狭小场景的特殊安装方式
有的场景中,雨燕栖息窝处于凹槽处,周围遮挡严重,正常的水平安装方式无法看见雨燕窝的情况,针对此情况现场施工专家选用了小巧且焦距适合的摄像机,并对安装方式进行改造,采用垂直安装,由上而下的清晰呈现窝内情形。
图一张图看懂北京雨燕观测
从观测一个城市的运行,转向鸟类的系统观测,是我们这支队伍值得纪念的一步。宇视在现实工作中自勉,人工智能更多的只取代"人工"而已,"智能"两个字路还很远;雨燕在600年间,每一代小友、每年都能够万里飞行,准确回家,这种能力令人类和机器感动和尊敬。
宇视总裁张鹏国勉励:"全球摄像机多工作在可见光的频段上,在光谱上很窄,红外和紫外技术都还未被广泛应用,因为会陷入规模和成本的怪圈中。动物世界的仿生领域很多是人做不到的,现在AI的机器学习还是在很窄的可见光的范围内,属于比较低级的状态。后端和边缘智能,能推动前端摄像机的更新换代,真正进入全光谱和全自然态,这才是机器学习。这场仗才刚刚开始,希望能从雨燕小友的观测中获得灵感和动力。"
找到有趣的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为了雨燕小友,为了人类自己的生物多样性和技术进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