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当下最敏感的隐私信息问题,商家不仅涉嫌违约,还有过度采集信息数据、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嫌疑。作为一个标志性信号,该案或将使公众认识到个人脸部特征隐私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促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规范化,让刷脸更安全可靠。
近日,发生在杭州的“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引发舆论关注。前不久,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收到了来自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一条短信,提示他的动物园年卡如果不进行人脸识别将无法正常使用。郭兵不同意接受人脸识别,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于10月28日向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当地法院目前已经决定正式受理此案。
“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当下最敏感的隐私信息问题,商家不仅涉嫌违约,还有过度采集信息数据、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嫌疑。作为一个标志性信号,该案或将使公众认识到个人脸部特征隐私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促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规范化,让刷脸更安全可靠。
做为
生物识别的一项成熟技术,刷脸能够提高识别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在现实中拥有验证、支付等丰富的应用场景,未来市场空间很大。但是,相比指纹、虹膜、声纹等单一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涉及到多个敏感部位信息,一旦出现泄露风险,或将给用户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前不久,某爆款级AI换脸APP就因操作技术门槛低,采集人脸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未获用户明示同意、过度索取肖像权、存在数据泄露或滥用风险等,引起用户恐慌和舆论批评,最终被迫下架。
不仅如此,人脸识别技术还有被破解的风险。比如,丰巢智能快递柜的刷脸取件系统被小学生用打印照片破解;某大学人脸识别
门禁被学生用教师照片骗过;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安全厂家展示人工智能换脸技术,10秒钟即可生成3D人脸模型,轻松骗过人脸识别。如果安全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人脸识别技术势必会遭到广大用户抵制,无法广泛应用,时下刷脸支付的推广,就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显然是个很好的契机,司法机构应对商家的个人隐私信息采集行为予以界定,明确可采集的应用场景、使用范围、保管责任、违规处罚标准等,敦促商家妥善保管用户隐私信息,并对信息泄露者终身追责。
同时,也应看到用户对个人敏感信息的关切。鉴于安全问题暂时不能彻底解决,因而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应遵循用户许可和授权原则,比如商家要尽可能提供多种验证、支付路径,并明示风险及后果,让用户在便捷与安全之间,做出适宜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