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 正文
深圳安博会:概念与落地 距离有多远?
2017/11/1 10:29   智慧交通      关键字:深圳,安博会,概念,落地,距离      浏览量:
2016深圳安博会临近尾声,清一色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当年物联网热、大数据热开始时一样,大家争先恐后的把旗帜竖起来,将产品、服务与之挂钩,然而,概念与落地 距离有多远?

深圳作为全球安防产品研发和生产重镇,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安防市场的风向标。11月1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公共安全博览会(以下简称“CPSE安博会”)走向尾声。据悉,为期4天的大会中,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1100多家厂商带来最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为中外企业合作创造更多商机,引领全球智慧安防行业发展方向。

用人山人海来形容2017安防展的人气,不会为过,用如潮汹涌来形容人工智能、人脸抓拍在此次展览上的泛滥,同样也不为过。

大大小小的展位上,不挂个“人工智能/AI”,就好像落后了,挂了就是技术领先企业。展示的前端硬件产品,不是星光就是超星光/黑光,不是人脸抓拍识别,就是人工智能赋能,服务器也是人工智能服务器,或者是视频结构服务器,迈上了一条设备大卖的康庄大道。

看看这些宣传语:单画面抓取100个人脸、每帧识别30个人脸、千亿数据秒级检索、50米外人脸识别、人脸抓取率99.5%、十亿库一秒比对、800路实时视频结构化……

先把旗帜扛起来

清一色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当年物联网热、大数据热开始时一样,大家争先恐后的把旗帜竖起来,将产品、服务与之挂钩,所以就有”XXX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说法。趋势来的时候,谁也挡不住,就像当年移动互联网大热的时候,多少资本,多少创业公司,名言就是“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以及“羊毛出在猪身上,牛来买单”,最后结果大家也看到了,遍地都是“烈士”,即便是当年的榜样——滴滴、美团等,到现在虽然活成了独角兽,但早已不如当年那般风光。

有同行说,怀念多年前硬件厂商百花齐放的年代,现在可看的东西越来越少。其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不同的行业生态,当年江湖格局未定,深圳还是监控产品生产的中心城市,甚至还自诩为安防之都,当时中小厂商数量众多,没有一家在市场上有绝对领先地位,诸多外企还能在中国市场卖昂贵的产品和方案。现在,中小硬件企业要么转型,要么被并购和消亡,剩下来的企业,采用跟随战略是最保险的,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市场排名前几位的设备企业,只要视频技术应用到的领域,几乎是无孔不入,公共安全、交通、消防、森林防火、水利监测、教育、医疗、商业、家居、工业制造、个人消费等等都有相应产品。视频这个基础、核心的技术,在中国被发扬光大,冠绝全球。

就交通监控而言,设备有传统的电警、卡口、测速、流量采集、停车场出入口设备、礼让行人抓拍、车载专用道占用抓拍、行人闯红灯抓拍、违停抓拍等,现在又发展出高点监控、高速公路收费视频一体机设备、路侧停车用的枪球联动和视频桩、用于治超检测的双目摄像机、用于公安检测站的车底检测摄像机、用于高铁、道路客运等场所的人脸抓拍比对(身份证信息)设备、车载4G监控、驾驶行为分析视频设备,以及辅助驾驶用的工业级摄像机,用来分析车道偏离、碰撞预警等等,几乎是你能想到的,就都有了。

概念与落地,距离有多远

虽然做设备的不会承认监控设备创新已经摸到天花板了,但目前看起来,这已经是事实了。感光芯片、传输、编解码都属于基础技术,多是拿来主义,剩下的创新无非就是前端结构化,也就是海康威视所推介的云-边计算中的边缘计算。前端采用人工智能的GPU芯片,尽可能的模仿人眼,提取所有人、车、物的结构化数据,后台只需要存储、归类、碰撞、比对,好处是降低传输压力,降低带宽要求,减轻后台压力,提升比对速度。很显然,这样的设备比现在的监控设备要昂贵,未来可能随着规模化,成本会降低。

决定设备性能的,不是概念,不是设计,而是实战效果。就像宇视科技总裁张鹏国最近一篇传的很广的文章中说的,讲概念、纯忽悠是比较容易的事,产品化落地需要地头力,任何不能产品化的理念,无论理念多么炫目,都无用。在人工智能(AI)时代,能不被AI花式忽悠,能实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迭代、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公司,最理性最有未来。

传统监控厂商和这两年崛起的CV(机器视觉)创企,今年已经步调一致,都打人工智能的牌,不同的是,CV创企都有自己的前端监控设备了,也开始在拓展落地应用方案了。问题是,这么多家所谓的人工智能视频分析企业,哪家的设备人脸捕获率和识别率能达到双九十?

车牌识别技术发展了三四十年,一些封闭场景其捕获率和识别率能做到双九十七以上,但在开放式环境应用中,就比较低,比如路侧停车检测,高的能到双九十五,低的甚至不到双五十。当然,尽管人脸抓拍识别技术刚开始应用,但起点不一样,有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加持,或许会有很好的表现。

在传统的交通违法监控领域,采用人工智能赋能的前端设备,采集到的信息会更全面,结构化数据会更多,把现在一些在后台识别的交通违法行为,可以在前端处理就进行处理或者提升后台的处理速度,比如前两年还有很多总队采购“不系安全带检测识别”软件,比如通过人脸识别来消除买卖驾照分的行为,比如打击失驾人员再上路驾驶的行为。

实际上,获益最大的还是公安刑侦部门,涉车犯罪案件的侦破速度会更快,获取到的信息,不仅只是车牌、车型,还有具体的车辆颜色、前排人脸、车内人数、驾驶室特征等等,以图搜图,特征参数查询比对,或者一键调出某一天的大致行驶轨迹,一段时间内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规律等等。甚至笔者在大华的展台上,就听到某地方公安局的诉求,通过人脸识别、缉查布控和基于视频流量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联动,在第一个路口识别后,在第二个、第三个路口,就能拦截车辆抓捕犯罪嫌疑人……貌似前些年就听说过这样的需求,暂且不说其可操作性,但理论上是可行的。

似乎是有了人工智能,未来的城市管理将会是无所不能。像海康威视的云图交通,高新兴的立体化云防体系,采用增强现实技术、视频实景地图、高低点视频联动等等技术,将城市内无数的监控视频资源,整合拼接为一张城市视频全景,就好像上帝之眼,注视和观察着整个城市,想要查看哪一个点,或者哪一个视频监控监测到异常,即可点击进入查看具体情况,或者自动预警。加上遍布的人脸卡口和人体行为分析,高点监控的场景分析,以及正在推行的社会监控资源联网,可谓真真实现了乔治奥威尔小说中说的“老大哥在看着你”,城市中所有人的轨迹、行为,甚至于你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做到了如指掌。

在管理层面,这是真正的智慧城市,基于人类对于“可视”的强烈偏好,基于视频监控的城市管理系统,一定会从安全管理、交通管理,扩展到城市运行的其他领域,包括线上线下的商业。

当然,要完全实现,可能还需要时间,但轮廓已经出来了,理念也正在落地,就看实战效果了,包括前端的智能化到底能做到哪一步。即便看到了,还要做到,对于城市管理而言,看到只是初级阶段,还要有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各种应急处置和警力指挥方案,设施管理和维护方案,交通诱导和疏导方案,车辆和人员的缉查布控方案等等,而且是自动识别场景,然后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生成解决方案。要做到这一步,怕还很遥远,就视觉而言,在学术界,目前还处于单一场景的视觉识别,比如通过识别视频或者图片,来自动判断图片中的物品是什么,或者行为是什么,做复杂的场景分析,还有待“学习”。所以,未来一段时间集成平台的人工智能,可能还算不上人工智能,只是简单的条件触发,还是初级的方案匹配。

魔高,还是道高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掌握在可控的人和机构手中,会发挥好的作用,但我们同样要警惕,我们无处可安放的隐私,会被窃取、滥用。要绝对的隐私,是不存在的,除非我们回到二十年前的社会生活状态,不用手机,没有电子身份,不使用移动支付,不在城市生活,不进入有监控覆盖的区域,甚至于没有公民身份。

福克斯前几年出品的13集科幻电视剧《机器之心》对于未来的科技犯罪做了一些预判,比如变皮面具,绑架女性获得DNA培植性爱机器人的人体皮肤,人造心脏,直播杀人,基因毒品,智能家居安保程序被篡改杀人,可追踪子弹等等,虽然剧情有些漏洞,但可以说,未来的犯罪一定会朝高科技犯罪发展,我们常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现在看起来是这样,犯罪技术的发展,没有侦破技术发展的速度快。但在高科技信息化时代,不仅需要社会安全,更需要个人信息安全可控,否则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敌得过明面的罪犯,却被暗网的罪人渗透了。

顺便说一句,《机器之心》设定未来年份是2048年,但里面出现的交通工具居然还是人工驾驶的汽车,没有无人驾驶,没有个人自动飞行器,甚至连磁悬浮快轨都没有,对城市交通的想象设定,只能给差评。

原标题 安防展观后感——有了人工智能,就无所不能?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