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 正文
新型智慧城市如何评价?专家共议完善指标体系
2016/12/7 09:10   城市中国网      关键字:城市,智慧,指标      浏览量:
12月2日上午,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专家座谈会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召开。就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讨论和交流。

    12月2日上午,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专家座谈会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司副司长陈军、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助理龚知明等多位专家以及宁波、株洲等地方城市代表出席,共同就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讨论和交流。

本次座谈会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慧低碳处处长郑明媚主持,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陈洪宛为大会致辞。致辞中,陈主任开宗明义地指出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五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传达了上级及有关各方对指标的总体看法,并对中心的成果和未来工作做了相应的说明和展望。

之后,与会专家围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一致认为此次评价指标制定全面、深刻,凝聚了各地各部门共识、明确了新型智慧城市的工作方向,对进一步提升城市便民惠民水平、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积极作用。同时,各位专家为进一步完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与见解。

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主任臧磊首先对本次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做了整体介绍,他指出这次评价指标体系主推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效果和民众感受,以人为本,不以平台建设、投资规模为导向,指标以客观量化数据为主,尽量避免传统的专家打分方式,有些不成熟的指标暂时没有纳入,后续将不断完善。

周成虎院士发言指出,当前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很多指标设置得很细很明确,比如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办完,但也有一些指标仍有待完善,比如对于生态宜居、信息化、智能设施等指标项,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要增加对不同区域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和智能设施发展程度的综合考虑。汪玉凯副会长也对当前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表示认可,他指出指标设置要凸显针对性,紧扣当前城市发展现实问题,引领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不要搞形象工程。他认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既要提高人的“五感”—便捷感、安全感、获得感、公正感、幸福感也要提升城市政府五种能力—公共政策制定能力、城市社会治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应对各种危险能力、推动城市经济转型能力。同时,他认为指标设置还要充分体现差异性,指标体系应更多体现我国大中小城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国家测绘局陈军副司长表示,此次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指导测绘领域相关工作开展具有很大启发,对各个城市开展相关建设也将起到一个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她也指出指标体系构建本身是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建议下一步更加注重对经济领域的引导,另外在评价操作层面也要充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彰显不同城市特色。

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助理龚知明认为,本次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明确了今后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他结合火箭院多年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工作实践提出建议,一是建议对大中小不同层级城市进行差异性考核,二是建议在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等模块里增加一些有关社区服务、低碳交通出行、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公共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的指标。

作为地方城市代表,宁波经信委智慧城市协调处处长聂聪迪表示,这次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很全面,涉及面非常广,重点也很突出,包含很多创新之处,这不仅包括一些量化指标,市民体验也是第一次纳入,还有优秀案例分析,同时她也建议评价指标体系应更加注重普适性,更注重一些城市特殊实际情况,另外建议增加一些更具有引领性和领先性的指标。

此外,航天神舟智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韩治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中心秘书长姜奇平、中关村智慧城市信息化产业联盟秘书长辛继巍等专家相继作了点评。

最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冯奎秘书长在总结中指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不单纯是智慧城市这一件事情,是牵扯到我国新型城市发展未来道路的问题,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不仅要反映现状水平,更要站在引领未来的高度,指引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