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现场
“我们现在谈的智慧城市,是碎片化的智慧城市,就是每一个行业都根据自己的特点,把自己的功能纳入智慧城市的范畴。但我们需要打造的是基于互联网、智能技术形成系统的智慧城市,不仅要解决人在城市更加方便的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否更符合低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
2016年3月24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2016济南·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之“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基金研讨”会上如是评价。该大会由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等联合举办。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中央政府各部委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超过400个城市,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在万亿以上。
在中国的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时,这一浩大的实践积累了经验,也面临困难。如何破解智慧城市资金筹措难题?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如何利用大数据开发更多价值更好地服务百姓?智慧城市建设该如何升级?
“智慧城市建设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智慧城市应该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李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理事长李铁在2016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上讲话
资金筹措靠市场
建设智慧城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最先体现在资金来源问题上。
李铁观察到,政府去搞智慧城市项目的资金,基本上来源于政府自身,虽然有企业投入,但是整个运营维护还是通过政府投入来解决。
基于这样的投资模式,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挑战。
“政府对数据的使用和拓展却有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企业效率也要低得多。企业会把任何一项科技的手段应用放大到极限以获取收益,他们没有上级下达的指令,更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技术变革来拓展技术的应用空间,来给社会创造最大需求,他们必须面对社会。”李铁说。
因此,李铁认为,应该把智慧城市的主要目标、主战场面向社会,跟踪社会需求来调整技术变革和应用的空间:“既然政府和企业面对市场的效率不同、功能不同,那建设指挥城市的资金应该从哪里来呢?我想更多的是我们应该面对市场、面对企业。”
在2016年3月24日举行的“济南·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之“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基金研讨”会上,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智慧城市服务集团总裁谢耘总结了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
“一是来自企业,企业自身建设平台、建设项目;二是政府,但现在很多政府想做智慧城市但是又没有足够的资金;三是一些金融机构支持建设。目前基本上是这三个方式。”谢耘说。
中兴通讯集团财务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宇彪考察了多家金融机构后发现,即便金融机构有兴趣支持智慧城市建设,仍面临不小困难。
“我们的项目现在提倡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能否在若干个标准化的方式上,给资本一个更明晰的模式,包括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我认为这个是进入智慧城市、支持城市发展的关键。”王宇彪说。
在此基础上,王宇彪还提出,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公司,实现城市各大数据平台统一系统化,甚至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的智慧城市系统化。
“大家想象一下,几百个智慧城市都通过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产生效益服务政府和社会,这个网络绝对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等于N的一个巨大的效益。”王宇彪说。
2016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基金建设研讨会现场
规划需要多方参与
当资金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后,升级智慧城市,更需要提前做好规划。
在2016年3月24日召开的“济南·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之“智慧·城市·规划”的主题论坛上,软通动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软通动力)副总裁周晖说,软通动力在为各个城市提供智慧城市规划设计服务的过程中,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目前很多城市规划的决策机制单一,企业和民众参与度不高。对此,周晖希望,未来智慧城市的规划能够从政府单一决策走向多方参与,从粗放建设变成共建、共享。
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同样认为,目前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还缺少公众参与,没有形成全民共建的热情和氛围。因此,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科学规划的引领。尤其是要理清导向,明确建设智慧城市要解决哪些问题,如果主要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就要非常明确地把气侯、资源等问题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一定要有好的顶层设计,才能把智慧城市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崔功豪强调。
周晖还发现,目前城市规划在呈现形式上还比较机械,多以文字、图表等静态呈现为主,缺乏对新技术的应用。“规划的文图呈现交互性不强,而且艰涩难懂,民众很难参与进来。”周晖说。周晖认为智慧城市时代,在规划上同样需要新技术、新手段,如AR、VR技术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也强调,智慧时代的城市规划要重视大数据的研究。他说,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而数据就是创新的重要原料,是未来城市竞争的重要资源。现在这些资源还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为不同部门、不同个人所掌握,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未来政府和企业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分散的数据聚集起来,然后进行挖掘、应用和共享,最终建成一个深度互联互通的信息生态系统。这就首先需要做好数据采集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新加坡已经建了覆盖全国的传感网络。第二个政策设计需要适度超前。如新加坡在进入信息社会之前,就已经认识到未来垃圾短信的传播可能成为信息安全、信息共享的一个障碍。因此通过适度超前的制度设计,切断了推销垃圾短信的传播途径。
总之,未来的智慧城市规划应该通过计划的不断创新,实现可视、动态、可预测、可迭代更新的智慧化。
2016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智慧·城市·规划主题论坛现场
智慧交通的数据共享难题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利用大数据挖掘价值,成为智慧城市面临的主要挑战。而这一挑战,在交通问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方面,“出行难”、“停车难”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另一方面,交通大数据规模和技术更为成熟,智慧交通被认为是解决城市出行问题、建设智能化交通服务体系的重要突破口。
2009年,IBM首次提出了智慧交通的理念。它是要在智能交通的基础上,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汇集交通信息,并通过大量数据模型、数据挖掘等数据处理手段,满足政府城市管理和居民交通出行的应用需求。这些需求主要有交通实时监控、公共车辆管理、城市出行服务、车辆辅助控制。
其中,数据是智慧交通的基础和命脉。
在2016年3月24日举行的“济南·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之“智慧出行--移动互联+共享论坛”上,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春介绍道,政府每年都要基于交通出行、交通利用、城市人口、城市建筑等,从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交通流以及交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4个方面进行交通调查,以此来获取城市交通信息。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强调,以往的交通调查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效率极低,而且每做一次至少要投资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现在基于手机APP、GPS定位等高新技术手段的交通数据采集,不仅可以快速、低成本地获取交通信息数据,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数据的准确程度。
之后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应用,政府可以调整基础交通设施的设计,甚至交通路线规划,从而改善交通状况。如张晓春介绍说,深圳市通过对交通数据的分析,改进了一些公交线路的设计,提高了公交的载客量,从而提升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而公交载客量每提高一个点,公交企业的利润可能就会翻倍,这样也能更好为城市交通服务。”张晓春强调。
此外,通过发展智慧交通,城市停车难、打车难等问题都会得出进一步的解决。
会上多位业内人士提到,目前的数据共享不足已经成为智慧交通发展的障碍。未来如何通过数据共享和深度挖掘促进更多、更快、更好的创新,将成为智慧交通发展的关键。
此外,本次大会共设立了26场活动,围绕智慧城市领域的热点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探讨了智慧城市发展之路、智慧城市市场机遇、智慧园区、智慧城市规划、智慧医疗、智慧能源、智慧家庭、智慧城市发展基金、平安城市、城市管网、“一带一路”合作交流等议题。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